高校畢業生就業二線城市吸引力顯現
有個生命力極強的段子轉了一年又一年。不僅輕松揶揄了大城市裡的『漂們』,還恰到好處地呈現了北上廣人纔的過分集中。段子是這樣寫的:『過年了,北京各大部委格子間裡的小李、小張、小王、小趙擠上火車,回到家鄉,變成了李處、張處、王處、趙處……
與此同時,上海高級寫字樓裡的Linda、Mary、Vivian、George也陸陸續續回到福建、山東、河南、黑龍江……變成了桂芳、大強、翠花、二娃……』
這個段子會不會被改寫呢?
日前,《成都實施人纔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正式發布。最寬松的落戶政策開始施行——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人纔,年齡在45周歲以下,可憑畢業證到成都辦理落戶。
成都甚至設置了22個7天以內免費入住的青年人纔驛站,幫助人纔度過『最艱難』的初來乍到。伸出橄欖枝的豈止成都。
武漢市宣布將建3605套公寓,面向畢業3年內留在武漢創業就業的無房大學生,最長租期3年;南京規定畢業兩年內在南京就業可申請小面積公租房或租賃補貼;寧波對高校畢業生、創客、基礎人纔的購房補貼從1%提至2%,最高8萬元;長沙直接給畢業生發放租房、生活或住房補貼。
這些二線城市卯足了勁頭要從『城市病』多發的『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挖人,是一廂情願還是順水推舟?
有些人眼裡根本沒有『北上廣』
『我們中科院的同學很少去北上廣等城市發展,大多集中在昆明、成都等地,也就是西南片區。』已經是昆明理工大學副教授的賀軍棟回憶起博士畢業後的擇業情況時說:『留在本所(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工作的佔相當一部分,去雲南各大高校、外資企業就業的也有,或者回家鄉的高校工作,比如南京、武漢等。』
『大家的發展都不錯,留所的基本都是副研究員,在高校的基本都是副教授、教授。』賀軍棟說,留在昆明優勢很多,比如可以更好地繼續與導師開展合作,每個高校、研究所基本都有自己的師兄弟,合作交流機會多等。
房價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博士畢業都有10—30萬元不等的安家費,在昆明基本可以付首付了,這個問題很現實。』賀軍棟說。
『我帶的碩士研究生回老家工作了。』賀軍棟說,『其他導師的學生也沒有去北上廣的,留昆明的居多,回家鄉的也有。』
在賀軍棟所在的高校圈子裡,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基本沒有去『北上廣』這個意向的『萌芽』。他們習慣了二線城市的節奏、自己的事業『土壤』也在這裡,沒有什麼理由要連根拔起的撲向『顛沛』的一線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