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記者體驗網紅店排隊做『托』:9小時排隊5次賺140元
2017-08-20 17:21:34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這周,記者在上海人民廣場和徐家匯,乾了5趟『排隊的活』,總計9小時,賺得140元。

  因為排隊的事,愈發讓人看不懂了——上海人民廣場隔著一條馬路的兩家店,一賣茶飲料,一賣傳統糕點,數月前動輒排隊數小時,人稱『人廣雙雄』。眾人皆見,四周『黃牛』叫紛紛,排隊路人欲斷魂。那之後,『網紅店』被復制推廣,時不時會有面館、餛飩店、家具店等,從默默無聞到猛然間門庭若市,竟有盛夏露天排隊近百米、遮陽傘接成長龍的『盛況』……『假排隊』的質疑從未停歇,『網紅店』的聲明總在否認。還有店家公開『賭誓』:若有人能拿出該店僱人排隊的有效法律證據,全店相送。

  爭論喧囂間,『網紅』更紅,但人們心底深知它不合常理。何等誘惑,能抵得上三五小時的排隊耐心?可好奇心愈起,『稀缺』便體現價值,幾十元錢的飲料和糕點,便能在朋友圈裡享受一把被羡慕的感覺,讓人心癢癢——

  好一出『心理戰』和『營銷戲』。然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文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關於『網紅店』排隊的真真假假,目前落實證據和具體執法存在困難,記者想深探究竟,故應聘『排隊托』,去看那眾生相。

  『自己人』與『真客人』

  9時45分,人民廣場的來福士廣場門口,正是記者這批『排隊托』的集合點。這是昨晚在微信群裡約好的。在各種兼職網站和群裡,『排隊充場』均被形容為『打醬油活』,輕松、湊數。

  『同事』總有一兩個掉鏈子的,拖拖拉拉,群裡各種迷路和問路,10時出頭纔湊齊11人,一路逶迤去乾活。任務是給附近一家新開業的、不過數平方米臨街熱狗店『捧場』——乾活前領隊集中吩咐幾句要點,一要買最便宜那款熱狗,可打包也可自己吃,留好小票事後報銷;二是別緊張,切忌猥瑣張望,要自然大方,裝成普通客人;三要在群裡聽指揮,有時可分批去,有時要一起排隊『轟』一下。

  眾人無異議,開工。

  等熱狗的間隙,大家站在店門附近玩手機。領隊常在附近巡走蹲坐,觀察隊伍,視情在微信群裡發來注意事項:『排成一隊,要有秩序』『等候時也盡量在旁排成一隊』『熱狗也可在門口吃』。

  新人新店新工作,大家都挺認真,不過似乎也免不了尷尬——熱狗做得挺快,即便十來人排隊,並敬業地在店門外消磨時間,前後逗留也就20多分鍾,若三四人分批去排,不過十來分鍾。大多數時候,記者環顧四周,竟都是『自己人』,彼此默默使個眼神,相視一笑。偶爾,在消磨時間時有『真客人』來,見排隊,稍遲疑,店長機靈,招手脆喊:『這邊點單。』排隊者們便迅速自覺地讓出一條道。

  或許是考慮『自己人』的『重復率』不能太高,於是每人每兩小時只能排3次,真正的『工作』時間不過約40分鍾。其餘時間,自由活動,玩手機之外,可以逛書店或超市,吹著牛和空調,等群裡召喚。

  休息的間隙,大家分析起這家熱狗店的成敗得失。有人嫌它產品單一,熱狗不好吃再請人排隊也沒用;還有人說,市口不好,周圍居民多是大爺大媽,適合賣蔥油餅和大餅油條,這種針對年輕人口味的熱狗該開到學校附近去。大家還給熱狗店算成本,要負擔店租和人工,一天至少得賣出200根熱狗,可到了17時30分,看收銀條上的編號,當天不過賣了73根,其中還有不少是『自己人』買的……

  原本沈默的領隊忍不住插話:『店家出錢太少,排隊人太少了……』他和對方商量過,至少要四五十人,十人一批來排隊,這樣人流不斷氣勢足,重復排隊的間隔時間長了,組織者、排隊者也相對輕松。他舉例說起上次組織給某茶飲料店排隊充場,叫了100多人;還有一次,他為某限量版手機造勢,召集來1000多人,而且幾乎都是大學生。『給多少錢纔能乾多少事。』他說。雖然抱怨店家出資不夠,但他當天的朋友圈,仍然發布了該熱狗店排隊的『火爆』照片和視頻,配文字:『生意杠杠的。』

  乾這行,他自稱是『元老級』,還有個頗具江湖氣的網名兼綽號。真名不知,姑且稱之為『大哥』。

  圈子裡的熟面孔

  『排隊托』有圈子。在人民廣場和福州路沿線,無論是『人廣雙雄』還是各家青團、月餅店附近,不少人都識得『大哥』。

  這家熱狗店的排隊生意,便是『大哥』談下來的。店方的要求有『18到35歲』『人盡量不要重復』『最好是女生』等,簽了合同,排隊持續一周,每天上下午各一場。『大哥』給大家開出的酬勞,是每小時15元,現場結賬,手機支付,方便得很。

  雖是『打醬油活』,可招人似乎不易——年齡受限制,工作時間短,賺錢也不多。為避免『重復』,參與一場後只能隔兩天再來。記者還特意換了服裝造型和眼鏡,想不到,竟數次偶遇熟面孔。

  有一對說上海話、50來歲的『姐妹花』,其中一位戴墨鏡、穿花衣,她見路人遲疑時會主動『敲敲邊鼓』:新鮮事物,總要嘗嘗看吧。她們的計劃,是趁這幾年沒事乾,『混混日子』,若有了孫子、外孫,便不出來了。她倆抱怨領隊太較真,用年齡限制不讓她們多來。據她們觀察,現在好些店排隊都要求年輕人了。『哪來這麼多年輕人有空?依我看,退休工人最適合來排隊。』墨鏡阿姨說。

  熟面孔裡最年輕的,是一位20歲出頭的姑娘,微信裡有數十個兼職群,一刷不見底。她自稱身體弱又不擅長溝通,便辭了銷售專做『打醬油活』。她給記者看最近的『好活』,比如某飯店充場,『坐店裡玩玩手機就行,每人130元,年齡18到28歲,穿著整潔乾淨』;還比如某會展中心招人充場,『只要女生,自備不限任何款式筆記本電腦、打開電腦可以玩游戲上網看劇,無任務,工資3天300元』;還有『裝作面試的人,1個小時40元』……一番挑選,她更喜歡七夕節去某商場假裝情侶充場,想浪漫地過個節。

  在一邊低頭玩著某手機游戲的小胖突然冒出一句:想不想來給手機游戲活動充場?但需要『玩得好……賬號至少有14個英雄』。姑娘聽得迷茫,請小胖說點『靠譜的』,小胖便說起自己的『豐功偉績』:陸家嘴某商場招人假裝逛商場,他招了300人;前不久松江區某商場活動,150人來排隊,也是他組織的……於是大家紛紛加了小胖的微信,求工作。

  『自己人』中,『臥虎藏龍』。某日收工後,記者和『同事們』閑聊,有人說起『姐妹花』,感慨人家夠精明,今年2月便開始在『人廣雙雄』排隊,半年來光排隊,每人賺了至少1萬多元。說完,對方感慨自己後知後覺,6月纔去排隊,只賺了點小錢。接著,她便帶記者去看看,某『網紅茶店』如今還能排隊賺錢否?

  不過,這類排隊賺錢的活,倒是與充場不一樣。記者在『網紅茶店』門口結識了兩名『黃牛』。他們目前的賺錢模式,是買好茶飲料後,候在商場門口低聲向路人兜售:『現貨要麼?不用排隊。』

  一位『黃牛』大叔懷念半年前最紅火的光景,他一天隨便能賣出去三四十杯,每杯至少加價50元。如今,他帶著點愁苦,說生意不好:他16時來,到天黑纔賣出去4杯,每杯不過加價10多元。記者說起『大哥』剛接的一個生意,也是代買該茶飲料,兩杯售價150元,相當於一杯加價約40多元。『那肯定是老客戶,現在很少了。』大叔羡慕的語氣中,帶些失落。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