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矙臨海醫化園區
浙江在線8月16日訊 在民營經濟活躍的臺州灣北岸,臨海人用17年時間,在一片荒灘海涂之上,築起了一個在業內舉足輕重的醫化產業園。每年,數以百萬噸的原料藥,從這裡發往全球各地,經過二次加工制成藥丸、膠囊,惠及千萬患者。
如今,醫藥化工已成為臨海的支柱產業之一,年產值近200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得益於醫藥園區的發展,原本依靠出海討生活的周邊百姓,洗腳上岸發展,生活條件得以改善。然而,『藥都』快速崛起的背後,付出的是高污染、高能耗的沈重代價。醫藥產業給百姓帶來真金白銀,也帶來廢氣、廢水、廢渣和對百姓身體健康的威脅。
近年來,臨海醫化園區痛下決心,打破落後產能的『壇壇罐罐』,以污染物減量化、資源化,倒逼企業轉型昇級。不久前,園區成功通過國家循環化改造試點,被國家發改委點贊,成為綠色發展的典型樣本。從灰色到綠色,從高污染的工業區到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
臨海醫藥園區在產業轉型昇級的艱難歷程上,找到了發展的方向,也找回了發展的自信。

土城村文化公園
朝陽產業遭遇成長煩惱
『今年夏天,村民家裡的窗總算敢打開了。』7月26日,在臨海杜城鎮土城村采訪,皮膚黝黑的村支書金先國深吸了一口氣。這是臨海醫化園區實現循環化改造後,百姓最直接的感受。
土城村緊鄰臨海醫化園區,最近距離不足500米,多年來,村民們對這個『鄰居』有著復雜的感情。醫藥園區未建之前,灘涂邊的土城村是遠近聞名的經濟薄弱村。『相親的姑娘,一聽到是土城村的小伙子,轉身就走了。』金先國笑著說。
2001年,臨海醫化園區第一家企業奠基,到入駐企業全部建成開工,短短幾年時間,數萬務工者進入園區,讓土城村變得熱鬧空前。村裡不少家庭建起三層洋樓,樓上出租給務工人員,樓下經營餐飲、零售。相比從前撿貽貝、種蔬菜,土城村民的年收入提高了不少。
錢包鼓起來,煩惱也來了。緊鄰村莊的醫化園區裡,擠著40多家醫藥化工企業,60多家合成革、電鍍企業,個個都是排水、排氣的重污染大戶。『園區剛起步時,重發展輕環保,入園門檻較低。』浙江省化學原料藥基地臨海園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陳敦淵說,這導致部分企業亂排『三廢』,園區持續被污染問題困擾。
那些年,各種化學藥劑的味道,常年飄散在土城村上空。即便是炎炎夏日,村民們也不敢開窗通風。『一到晚上味道就更重,像踢翻了藥水箱,咸辣酸什麼氣味都有,開窗根本睡不了覺。』
空氣臭、水發黑,土城村民與醫藥企業之間的矛盾越發尖銳,醫化園區的環境問題投訴量,常年排名臨海環保投訴第一位,園區因此被浙江省環保廳掛牌督辦。
如何讓村民們不再煩惱,臺州市各級部門一直在思考。一方面,醫藥產業被譽為『永遠的朝陽產業』,也是浙江八大萬億產業中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浙江正實現從醫藥大省到醫藥強省的跨越發展,產業發展情景仍然廣闊;另一方面,企業污染環境、影響周邊村民的事實也客觀存在。
醫藥產業發展,應當如何處理好與周邊環境、村民的關系?循環化改造,是實現生產方式根本性轉變的必由之路。為此,臨海市委、市政府以打造『綠色藥都』為目標,加大園區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整治多年來存在的歷史性、積累性環境污染問題,通過循環化改造,倒逼園區產業轉型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