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農田院士"朱英國走了 雜交水稻成就比肩袁隆平
2017-08-14 10:02:5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躬耕『農門』,一生夢想來自故土

  在那個以跳出『農門』為榮的時代,朱英國進入令人羡慕的『龍門』;而讓人吃驚的是,接下來的50多年裡,他卻沒有離開『農門』寸步,完成著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今年3月中旬,朱英國回到母校羅田一中,為家鄉學子做了一場院士報告,並捐出10萬元設立獎學金。

  這似乎是一次對家鄉的告別。離他1959年考入武漢大學,走出大別山已近60年。

  朱英國生長於大別山區羅田縣農村,家境貧困。小時候,朱英國曾是兒童團一員,給八路軍放過哨,還念過幾年私塾,後來砍柴、放牛、種田,每個假期是父母乾農活的得力助手。在高中時一個暑假,山上松毛蟲大量繁殖,田埂上的烏?樹發生大面積蟲害,他帶頭打藥、用火燒,全身起疙瘩,但堅持到最後,獲得當時縣鄉政府表揚,事跡上了當時的《羅田報》。

  在填寫高考志願時,朱英國連填了3個武漢大學生物學的志願。他說,『理由很簡單,就是想當一名農業科學家,讓家鄉的親人和自己遠離貧困和飢餓。』

  最初的夢想終於實現,朱英國考上了武漢大學,攻讀植物遺傳專業,後留校任教。在武大讀過書的很多羅田籍學生還記得,朱英國經常請他們到家裡吃飯,聊家常,他對山區故土、家鄉人民懷著深情厚愛。

  上世紀50年代末,在那個以跳出『農門』為榮的時代,朱英國進入令人羡慕的『龍門』;而讓人吃驚的是,接下來的50多年裡,他卻沒有離開『農門』寸步,完成著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長期和農村、農民、農業打交道,朱英國感覺到近年來勞動力特別緊張,種一畝田的成本不斷上漲,有些地方的田地荒蕪了。他為此思考: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科學家肩負的社會責任。

  『如果一個村能有一個農學院畢業的大學生,那麼,中國農民的素質會得到基本改觀,中國農業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和中國農村的規模化、現代化的建設就有了可能。三農問題要得到根本改善,應該從農業院校做起,從我們這些為農民服務的科學工作者做起。』

  2007年4月9日在湖北枝江市問安鎮黨校舉辦水稻新品種『珞優8號』栽培技術講座時,朱英國吐露一份懮思與期盼:新一代的農民不能滿足於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有限經驗和常識,還必須學習最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

  注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堅持走產學研三位一體的道路,致力於為『三農』服務,是朱英國的執著追求。他積極參加國家級重點學科『發育生物學』、十五『211』工程重點項目『植物與動物發育生物學』、武漢大學遺傳學學科建設。2011年,朱英國帶領武漢大學研究團隊,與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湖南雜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建設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

  幾十年來,朱英國不知疲倦地奔波田間地頭,沐浴風雨,追逐水稻育種的春天。

  2015年5月,朱院士從海南回來,由於連日奔忙,身體極度虛弱,到醫院把醫生都嚇壞了,下了病危通知書。醫生多次叮囑他,不能再到處跑了。

  『保命對我沒有意義。』朱英國回答。

   『大寫的人』,後繼有人

  『我從大別山走到珞珈山,再從珞珈山走向五指山;從學生成為教授,再從教授成為院士,每一步,我都用堅實的足跡,不斷延伸著自己的奮斗和追求』

  『三楚之英,珞珈之靈,育稼與民,功越神農!』

  這兩天,朱英國的數十位研究生從外地趕回來,要看他最後一眼。

  2013級博士生但志武得知老師離開的消息,正在鄂州水稻基地做科研。

  胡駿8月6日剛到菲律賓參加一個國際水稻會議,原定12號回武漢,9日驚悉朱老師逝世消息,立即想辦法改簽航班,提前於10日深夜趕到了學校,為朱老師獻了花。

  很多人都還接受不了朱老師離去的事實。

  『朱老師沒有一點院士架子,在育種基地,和學生一起吃飯一起住;外出開會,接站的車子因堵車來晚了,他就和大家一起等待,不急不躁,從來不打電話催問。』

  『每次朱老師請大家吃飯,剩飯剩菜都要求打包帶回,這已在團隊中形成風氣。』學生秦克周說。

  本報記者4年前曾到朱院士家中采訪。

  那是寒冬臘月的一個中午,走進他的家,感覺冷颼颼的,室內溫度只有10攝氏度。客廳裡有一臺空調,用花布罩著。朱英國的老伴徐小梅說,除非很冷的雨雪天,冬天很少開空調。

  老舊的房子裡,舊式組合櫃上放著一個十多年前買的彩電。家具磨損得厲害,不少地方都掉漆了。

  朱院士衣著朴素,腳上一雙棉皮鞋還不到200元,是老伴3年前買的,擦上鞋油也不見光亮。他沒有買車,上下班走路,到附近的地方開會也是步行、騎車、坐公交。手機是五六年前買的,鍵盤上的數字已經不很清晰了。當時朱院士笑著對記者說:『還挺好用。』

  『恩師一輩子親力親為,帶著我們做課題、下稻田,那種單純的工作氛圍讓每一個跟他共事的人永遠難忘。』楊代常說,朱英國鼓勵團隊的每一個人在田地裡歷練。夏天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朱英國卷起褲腿打著赤腳在泥巴田裡指導農民種植,給水稻田標號。

  『他是一個大寫的人,優良的品德值得我們永遠學習。我們要在他的精神鼓舞下踏踏實實走下去,敬業不浮躁,不辜負他的厚望。』胡駿說,朱院士為人師表,品行高尚,謙卑和藹,豁達包容,每一個學生都敬重他,從他身上感受到一個科研工作者為國為民的大家情懷。

  『我從大別山走到珞珈山,再從珞珈山走向五指山;從學生成為教授,再從教授成為院士,每一步,我都用堅實的足跡,不斷延伸著自己的奮斗和追求;每一步,都凝聚著武大的培養、團隊的協作和家庭的支持。』

  朱英國的夢想是要始終走在世界水稻品種選育的最前列,緊盯『高產、優質、廣適、生態』目標,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種子,讓飢餓遠離中國。

  後繼有人,『農田院士』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