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農田院士"朱英國走了 雜交水稻成就比肩袁隆平
2017-08-14 10:02:5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沒入學先下田』成師訓

  朱英國特別注重深入實地觀察指導,在育種基地,不管炎炎烈日,不管泥水多深,都要堅持下田看材料,親自指導對水稻的觀察,避免認識粗淺

  『研究生第一堂課就是在田裡上的。』胡駿2001成為朱英國的碩士研究生,他說朱老師的研究生入學第一堂課都必須來到育種稻田現場,要求學生到田裡看看水稻樣子,分析長勢。

  胡駿說,朱老師特別注重深入實地觀察指導,在育種基地,不管炎炎烈日,不管泥水多深,朱老師都要堅持下田看材料,親自指導對水稻的觀察,避免認識粗淺。

  『沒入學,先下田。』多年來,對朱英國院士招收的研究生而言,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新生9月纔報到,但在此前的農忙季節裡,就會跟著學長做實驗或下田。水稻抽穗揚花期間,學生們還會到鄂州實習。

  『我們培養出的學生,都不怕吃苦,懂得生產實踐知識、了解農業發展情況。』朱英國很是為學生們驕傲。他也知道,有些學生一開始也不太習慣,比如郊外實驗基地蚊蟲較多,女生們住不慣,但是漸漸也就練出來了。他曾誇2014年畢業的博士生田裴秀子,說:『別看她是女生,很能吃苦。為了做研究,還專門到田裡去捉蟲子。』

  朱英國說,注重實踐是學院一直以來的傳統,必須一代一代傳承,進一步推動生命科學的特色學科發展,為我國三農事業和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農業科研常常與『苦、累、髒』聯系在一起,朱英國常鼓勵學生們:『敬業精神很重要,生活苦點沒關系,精神不能垮。』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一批又一批青年學子將夢想刻在心頭,將足跡印在田頭。

  朱英國既鼓勵手下以田地為課本,在田地裡歷練;更鼓勵他們以課本為田地,在攻讀中成纔,不斷充實、完善、超越自我。

  甘為人梯,慧眼識纔愛纔

  朱英國先後培養碩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51名,博士後8名,並為湖北省培養出大批雜交水稻科研、制種與栽培技術骨乾

  武漢大學廣泛傳頌著朱英國慧眼識纔愛纔的故事,現為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植物遺傳學家的楊代常就是朱英國在田間發現的。

  1975年,在湖北沔陽縣(現為仙桃市)雜交水稻的培訓與推廣中,朱英國發現當時不到20歲、連初中都沒畢業的楊代常鑽研技術很執著,有自己當年的那種拼勁,是個難得的好苗子。

  1985年,武漢大學招收首屆插班生,在朱英國的極力推薦下,楊代常邁進了心馳神往的珞珈校園。此後,楊代常果然不負厚望,經過自己的努力,順利地成為朱英國門下的第一個碩士生、第一個博士生。

  楊代常回憶,當時自己是陳場鎮農技站的一名農技員,和朱英國認識後,『朱老師還常來看望我鼓勵我,送來科普書籍,關心農技推廣。』

  楊代常是朱門精英的典型代表。1999年楊代常成為美國加州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和實驗室主任。2005年,朱英國邀請楊代常回國發展,楊代常沒有絲毫猶豫,賣掉房產、放棄股權和豐厚的待遇,毅然回國。

  楊代常說,出國十年裡,每年回來探親,朱老師都勸自己回來發展,為祖國服務。他回國後承擔了國家973、86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重大項目。

  朱英國一直堅持寫工作日志,記有厚厚22本。從他近年的日志中看到,他幾乎每個雙休日都仍在工作,與別人交流談得最多的,是人纔培養、『紅蓮型』雜交稻的發展和糧食安全問題。

  『朱英國院士不僅是一位雜交水稻研究的大家,在研究團隊建設和提攜後輩方面也是不遺餘力。』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胡中立說,朱院士甘為人梯,舉薦他主持一項973課題,2016年又舉薦他參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主要糧食作物分子設計育種』,承擔了『紅蓮型雜交稻的分子設計育種』研究任務。

  數十年來,朱英國對育種人纔的發現和培養一刻也沒有停歇過。1987年以來,朱英國先後培養碩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51名,博士後8名,並為湖北省培養出大批雜交水稻科研、制種與栽培技術骨乾。他們許多已成國內外科研骨乾,已有15人晉昇教授。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姜星莉說,朱英國院士從來不為家事找學院,但凡找來,談的都是關於科研基地建設、團隊發展和人纔培養。

  為了解決團隊成員的後顧之懮,朱英國想方設法幫他們把家安在武漢。楊代常至今還清楚地記得:1987年,朱老師為了早日拿到楊代常愛人的調令,在省人事廳苦苦等了3個小時。

  團隊裡很多老師的家屬,朱英國都想方設法幫他們在武漢安家,經常在省人事廳跑上跑下,而朱英國的妻子徐老師,一直沒有安排正式工作,他卻從來不向學校領導提要求。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