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大棋局》系列高端訪談第二期:改變歷史走向的新型大國關系
2017-08-13 11:28: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劉洪:那我們就是躬逢其盛了!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剛纔,吳大使所說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也是中國的一種貢獻,中國智慧當然也反映在習主席的新型大國關系,這是為了避免中美戰略誤判,增強兩國互信。這個大國關系主要是14個字,剛纔吳大使已經解讀了,為什麼要『不衝突、不對抗』,還有幾個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很多人評論說,看上去是14個字,但實際上內涵非常豐富,為什麼要把『不衝突、不對抗』放在前面,而把『相互尊重』放在第二的位置呢?

  蘇格:習主席提出新型大國關系,我覺得他站得很高、看得很遠,審時度勢、言簡意賅,同時又腳踏實地,提出新型大國關系要面向21世紀,內涵又是非常切要,非常基礎的。比如雙方不衝突、不對抗,我不與你為敵,我希望你也不以我為敵。

  第二點還是要相互尊重,雖然我們現在有制度上、結構上的一些矛盾,但是我們在國與國的關系中還是要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相互尊重。

  第三點就是還得合作共贏,中美之間有貿易的往來,有相互投資的需要,還有在重大國際事務、地區事務中的合作,比如朝核問題當時六方會談在一定時間內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沒有中美之間的合作能行嗎?吳大使是中東問題專家,在伊朗核問題當中,應該說中美兩國合作是給世界做出貢獻的;氣候變化中美兩國加起來佔世界排放量的29%,這兩家如果不合作,全球變暖指數,2030年的指數就無從談起。所以習主席講的是代表了中美關系發展的方向,『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太平洋很廣闊,中美兩國都可以在太平洋這一地區中和睦相處。

  系列高端訪談《大棋局》第二期:《改變歷史走向的新型大國關系》。圖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蘇格。新華網發

  劉洪:蘇院長的三條分析非常到位。太平洋很廣闊,但美國人是什麼想法呢?

  蘇格:順便跟大家說一個笑話,也是真實的,美國一些學者思維定式已根深蒂固了,他聽到這個以後反而覺得不太舒服,為什麼呢?他覺得美國我是老大,這個話應該我來說,美國我是老大,太平洋地區很寬廣,歡迎中國進來,怎麼中國說起讓美國來了。就好像我到你家去,我反而說請坐請坐,他反而覺得不舒服。還有中國領導人在博鰲論壇講了『遠親不如近鄰』這是對參加會的人講的,反而美國有一些智庫的戰略學家找到我們說你們講的『遠親不如近鄰』,遠親指的誰?我們難道真的不如近鄰嗎?所以新型大國關系不是一個標簽,一定要貼在那裡,你如果有什麼建議也可以提,大家共同來推進。

  劉洪:怎麼樣看美國這種比較微妙的態度?吳大使,您怎麼看?

  吳思科:這就是剛纔蘇院長講的,一些人的這種理念,這個世界是我說了算的,不能讓別人來跟我分享。比如我們講的伙伴關系,你怎麼能跟我是伙伴,我要引領這個世界,他是這種心態和思維。

  所以我們在領會我們的外交思想和主張時,在這一點上我覺得非常重要,就是我們可以有主張,但是如果沒有實力,沒有自己把事情做好,你的主張確實是蒼白很難有力量的。我們在提出各種主張的時候,我們的腳跟要紮實站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劉洪:是的,沒有強大實力作為後盾的主張是蒼白無力的。2016年,世界上出現了很多『黑天鵝』事件,很多輿論都說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我們進入了不確定的時代。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確實中美關系也存在某種不確定性,因為他在一系列問題上的表態可以說有的觸及了中國的核心利益,在這種新形勢下,中美該如何相處?

  蘇格:2016年,確實世界上飛出很多『黑天鵝』,『黑天鵝』一個接一個,整個世界就好像一個巨大的天鵝湖一樣。

  我是覺得,2016年對世界格局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特朗普的當選,因為他的當選實際從全球化的進程來看,應了一句古語叫『持之愈久,其發必速』。因為全球化如果簡單說經過兩個階段的話,在原始積累那個階段,實際上還是佔有殖民地,宗主國擁有產品和生產能力,產品輸向全世界;等到資本流動的這個階段,包括我們現在還是處在資本流動階段,工廠可以設在世界各地,所攫取的大量的資產流回來之後,成就了一大批金融寡頭。社會出現的情況就是兩極分化,在歷史上可能都沒有現在這麼嚴峻,有人說0.01%的美國人佔據的財富可能就超過了99%的人了,所以民怨積蓄之後就出現了所謂的民粹主義、反全球化和反建制等等。

  劉洪:盡管如此,我相信中美之間還是有很多共同議題吧?

  蘇格:中美關系我們還是有很多重要的議題。比如說發展就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中美之間的貿易額約5580億美元,與歐洲的總和差不多,而且可能只大不小,因為中美之間有很多貿易的往來,用一句古詩說是『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如雙匯火腿腸這家公司在香港注冊了,它把美國最大的食品企業購買了。你現在說這是一家中資企業、港資企業、陸資企業還是美國企業呢?所以它是交織一起的。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生產工廠,我們生產的iPad電腦又是中美合資,中間的處理器、最核心的小發動機部分是美國佔有領先的科技,整個部件可能是韓國的,外面的鐵皮殼可能是澳大利亞的礦石,由韓國生產的。所以說,全世界形成一個總體,大家需要講合作共贏,這樣對大家都有利。我們要想辦法把這個蛋糕做大,而不是一家獨霸。現在一家想獨霸也獨霸不了,有人說給中國要征多高的稅,我們希望他只是一個選舉語言,因為聽眾是美國聽眾。現在還是需要兩手准備,一個是我們需要和美國發展和平合作共贏的關系,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防范,防范的就是我們不是刻意要挑事,但最終我們希望有一些人不乾你的事,你不要太挑。

  劉洪:中美建交不到40年,這個過程中風風雨雨,這個當中有過一些合作,也有一些衝突,還有過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當中,事實上在同一條船上面的合作。我們就大膽預測一下,未來一段時間,像中美關系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會不會比如進入某種低谷,像以前我們也發生過撞機事件等突發事件,會不會又發生類似的事件呢?

  吳思科:中美建交幾十年來,走過風風雨雨,但總體上大家都看到和則兩利,斗,特別是要斗破的話,就是兩敗俱傷,這一點上大家是看得清楚的。所以盡管在風風雨雨、磕磕碰碰中,但中美關系總體是向前發展的。雙方是有共同利益的,不是只有利於哪一方的。

  面對特朗普上臺後的中美關系,我們得有兩手准備,第一個是要把握住大的方向,這是一個基本的東西,要努力向前,通過堅定不移的定力,我們外交上也講定力,堅定不移地往前推。包括習近平主席提出來的新型大國關系的原則要堅定不移地往前推,這是肯定的。但同時我覺得也是確實需要做另一手准備,就是應對一些人草率地置國家或者世界利益於不顧,沒有把它放在應有的位置上,而是『任性』而為。

  系列高端訪談《大棋局》第二期:《改變歷史走向的新型大國關系》。圖為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吳思科。新華網發

  劉洪:就是說也有可能出現某種『任性』行為,必須要做好准備?

  吳思科:對,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准備的話就會吃虧,而且難以維持大的局面,只有做了充分的准備纔可能避免這種情況。我覺得這是兩個方面。這種准備,包括前面我也講到的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做紮實,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不管是風吹浪打,我們要穩坐釣魚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蘇格:我還想提醒一句,選舉歸選舉,如果一旦執政之後,當政者政治家需要有膽識和擔當,把什麼樣的中美關系推進21世紀的中期和後半期,這是一個重大的命題,不管是什麼樣的當政者,在做出什麼決定前一定要三思而行。作為一個中國的學者,我不能告訴美國政府、美國總統你該乾什麼、不該乾什麼。我想提醒的是即使從美國最大的核心利益出發,美國經常把自己的利益分為核心利益、重要利益、一般利益,即使是從哪一個方面來衡量,維持健康、穩定的中美關系我覺得應該是符合中國利益也符合美國利益的。

  我非常同意吳大使講的我們要有戰略定位,方向明確、海圖清晰,但是前途一定有明礁、暗礁、險灘,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角落裡有些人會以長拳對我,我們泰然處之,以太極應對。

  劉洪:其實大國關系也不僅僅是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還有其他的一些大國,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的互動可能在國際領袖中是最多的,兩國關系迎來了一個最好時期。這為國與國之間相處,起到了怎樣的示范作用?

  吳思科:確實,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在當今國際大格局下是很有代表性的,回顧一下中國同前蘇聯和俄羅斯的關系確實有最熱過也有最冷過,過去50年代的結盟到60年代的熱戰。大家總結了這些情況後,覺得兩種狀況都不是最理想的,最好的還是建立一種『結伴不結盟』的關系,對大國關系來說更好。因為這個『結伴不結盟』不是針對第三方的。所以雙方的合作就有更廣闊的空間,我覺得這也是雙方總結歷史正反兩方面的東西得出的結論。

  因此,現在新時期習近平主席提出『結伴不結盟』,作為外交總政策中的非常重要的理念,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可以是伙伴,建立這樣的伙伴關系網,所以十八大以來這幾年大概有80多個國家和組織能夠建立起這樣一個伙伴關系。這樣就使我們首先同周邊鄰國再擴大到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這種網絡不斷建立,把大家的利益能夠更多地聯在一起,更好地進行溝通,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新時期處理國際關系的一種智慧。

  劉洪:蘇院長您覺得呢?

  蘇格:談到中、美、俄這個三角關系,我們經常想起來的就是中國一個歷史名著《三國演義》,吳大使講的我完全同意,我想補充一點的就是在這個『三角關系』當中,我們還是要避免發展雙邊關系針對第三方,我們是不針對第三方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希望雙邊關系是結伴不結盟,現在經常被人們用來形容好像專指中美關系一樣,實際上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和外延完全不限於中美關系。中美有著重要的國家利益的融匯之處,經貿是壓艙物,大船的壓艙物。中俄關系同樣,也建立了中俄兩國關系密不可分的互相彌補的大國關系,國家利益的融匯。

  另外還有國際格局的原因,中俄最近這幾年我觀察了一下,為什麼我們兩個國家能走得更近一些呢?我覺得與美國方面的戰略調整不無關系。你看美國最近五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他審視的威脅來自何方呢?經常談到的是俄羅斯、中國,另外會談到伊朗、朝鮮等等,在他們這些戰略家眼裡,會把俄羅斯和中國天然推到一起,西方對中國和俄羅斯的看法從客觀上也使得我們兩家走得比較近一點,但最根本的是我們兩家可以抱團取暖。

  但我想指出的是最近我們看到西方的一些評論,因為我們是在智庫工作,我們就特別關注謀士們在想什麼。現在美國和俄羅斯關系改善之後,有沒有可能把它作為對中國的一張牌?基辛格先生不愧為一位戰略大師,他就想到俄美關系的改善,也不以中美關系的惡化為條件。我覺得,國際關系中向前推進大國關系,對世界格局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希望三國關系都能朝著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方向,這樣纔對世界總體的和平發展帶來利好的消息。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習近平治國理政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