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長調悠揚70年——內蒙古輝煌70年系列述評之文化建設篇
2017-08-03 16:07:39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3日電 題:長調悠揚70年——內蒙古輝煌70年系列述評之文化建設篇

  新華社記者 魏婧宇、哈麗娜

  廣袤的內蒙古草原上,曾有一個又一個少數民族打馬走過,留下璀璨的文化印跡,共同締造出燦爛的草原文化。草原上的人淳朴敦厚、真誠豪放,草原上的舞剛柔並濟、熱情奔放,草原上的歌音色渾厚、聲調悠揚。歌聲從遠古走來,帶著時代的跫音;歌聲在現代回響,更添華章溢彩。

  文化似筆書寫品格

  自古以來,多個民族在內蒙古這片遼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紅山文化、大窯文化、薩拉烏蘇文化等歷史文化,留下長調、呼麥、馬頭琴、安代舞和元上都、遼上京、成吉思汗陵等文化遺產。內蒙古作為北方游牧文化的搖籃和草原文化的發祥地,開放融合、自然奔放的品格早已融入文化血脈。

  蒙古族是崇尚自然的民族,勞動中的一舉一動、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能成為藝術的靈感。擠奶舞、筷子舞為勞動插上藝術的翅膀,馬頭琴、長調、呼麥展現了大草原最質朴的聲音。被譽為『蒙古族音樂活化石』的長調,在蒙古族形成之初就已存在,純朴自然的風格跨越千年仍未褪色,成為內蒙古第一個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蒙古族短調民歌與漢族的爬山調結合,誕生了漫瀚調;借鑒漢族評書形式,用蒙古語說唱歷史故事,形成烏力格爾。在內蒙古,伴隨著民族相親,文化也逐漸相融,形成了兼具多民族特色的文藝形式,這些文藝形式又為各民族同胞搭建起交流溝通的橋梁。

  內蒙古有國家級非遺項目89項,自治區級49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似潺潺流水,穿越時間長河,滋潤人的心靈。各類文化遺址則似如椽大筆,記錄下歷史滄桑、文明演變。元上都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實現了內蒙古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紅山文化遺址、遼代上京城和祖陵遺址群、陰山岩刻遺址群被列入申遺預備名單,隨時准備著將草原文化講給世界聽。

  文化若水百變百新

  草原有多遼闊,草原兒女的歌聲就有多寬廣。為了讓歌聲更嘹亮、文化更繁榮,內蒙古近年來不斷加大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工作。

  2009年,烏審旗出現了一股『馬頭琴熱潮』,當地政府開始推廣馬頭琴普及活動,從培訓30名馬頭琴教員開始,在全旗培養出8000多名馬頭琴愛好者。傳統文化進課堂、進社區,通過與民間的接觸獲得新生。在內蒙古,能看到幼兒園的娃娃上完英語課,又上摔跤課,舞蹈愛好者將安代舞改編成廣場舞,退休的老人在社區大學學習馬頭琴、皮雕畫。

  非遺的保護有民間助力,也離不開政府主導。內蒙古設立了13個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工作。實施瀕危項目搶救性保護『雙百工程』,對70多個項目的實踐過程與207位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

  在表演中傳承,在舞臺上保護,是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源頭活水。烏蘭牧騎被稱為『文化輕騎兵』,以『隊伍短小精乾、隊員一專多能、節目小型多樣、裝備輕便靈活』為特點。自1957年成立第一支烏蘭牧騎至今,內蒙古草原上共有75支烏蘭牧騎,每年為農牧民送去百餘場歌舞盛宴。包括烏蘭牧騎在內的藝術表演團體,每年下基層演出7000多場,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正是通過這一場場的表演,傳遍了整個內蒙古。

  草原上的文化保護者,還有馬背文物保護隊、駝峰長城文物保護隊、『草原神鷹』邊境地區文物保護組織,守護著內蒙古2.1萬餘處不可移動文物古跡。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