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生命至上——九寨溝地震24小時6萬餘人成功大轉移的背後
2017-08-11 06:49:46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8月9日,待轉移群眾正在登上大巴車。新華社記者劉坤攝

  災區人員轉移,最重要的是保持通道暢通,最擔心的是後續災害導致通道被切斷。為此,當地公安和武警及時會商,部署搶通力量,一方面組織武警搶險隊集結待命,一方面組織交管部門和大型施工企業調集應急搶險隊伍和挖掘機、裝載機等機具設備,時刻待命。

  同時,當地專門組織力量在相關鐵路和公路重點路段,按照『全面拉網、不留死角』的原則對橋梁、隧道等重點部位的安全隱患組織全面排查。

  轉移,貴在全社會守望相助。

  地震發生後,民政部及時向媒體發布信息,提醒公益組織和志願者謹慎前往,將救援通道讓給專業救援力量。在災區,現場志願者迅速集結起來,有序為游客服務。

  為了保障交通通暢,在重要疏散省道上,除拉著警笛呼嘯而過的救護車和應急通信保障、電力保障、消防車輛外,基本沒有進入景區的社會車輛,遇有載有傷員的救護車輛駛往醫院方向,社會車輛紛紛停車讓行。

  在這場重大災害和緊急疏散中,有一個群體被熱心的網友紛紛點贊——各個團隊的導游。地震發生後,災區到處是導游呼喚尋找游客的聲音,有效地制止了恐慌、穩定了情緒。一則《什麼是導游?地震面前,臨危不亂,旗幟高舉,尋找游客,不離不棄!》的帖子,在朋友圈裡刷屏。

  一場驚天動地的『大轉移』,閃耀著科學的光芒、人性的光輝……

  8月10日,在漳紮鎮的災民安置點,民宿及酒店工作人員和部分居民在道路旁等待乘車離開。新華社記者李鑫攝

  妥善安置——確保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安全呵護

  離開了震中、災區,並不意味著救援和關愛的結束。

  18歲的法國男孩馬克桑斯·瓦隆,躺在九寨溝縣人民醫院的病床上。他的雙腿在地震中被飛石砸傷,為了避免感染,需要馬上手術。

  『中國醫護人員非常有效率,他們沒有落下一個人,所有的安排井井有條。』在手術室外等候的馬克桑斯的哥哥羅曼·瓦隆告訴記者,賓館大堂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給馬克桑斯等受傷人員止血消毒,然後把他們送到景區診所,救護車又將他們送到了九寨溝縣醫院。

  這是一條全力構築的地震傷員醫療保障通道——

  大災應急救援,是一場與死神的賽跑。

  對口援建九寨溝的成都邛崍市醫療中心醫院護士林楊說,地震發生後,他和同事們立刻自發趕到醫院參與搶救傷員。成都大邑縣駐阿壩州松潘縣援建隊,也在震後2個小時趕到九寨溝施以援手。

  地震第二天一早,綿陽市中心醫院就接收到來自九寨溝震區4名重傷患者,並第一時間將他們送進搶救區。災區附近的綿陽、廣元以及較遠的成都各大醫院,廣大醫務人員也全力參與救治九寨溝地震傷員的行動。

  四川省衛計委主任沈驥表示,地震發生後四川立即啟動衛生一級響應,在縣醫院和縣中藏醫院開闢綠色通道,對地震傷員一路綠燈,全力救治,全部免費。同時,對重傷員進行轉移,38名重傷員向成都、綿陽等地轉診,其中9名使用直昇機轉運。

  這是一條密切配合的疏散人員轉移保障通道——

  絕大多數從災區轉移疏散的群眾,第一站都是成都,然後再踏上回家的路。

  在成都東站汽車客運站,臨時設立了『九寨溝地震應急疏散中心』,分組引導旅客在此通過長途客車、公交車、地鐵、鐵路等方式轉運,還有免費客車送往機場。這個疏散中心24小時服務,免費提供部分食品藥品。

  9日起,成都市公安局組織警力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火車東站、火車北站及相關高速出口、客運站等處加強交通疏導及治安巡邏,並設立7個便民服務點,為從九寨溝地震災區撤離的遺失證件群眾出具臨時身份證明,以便撤離群眾在成都順利乘機乘車回家。

  這是一條永不放棄的生命搜尋通道——

  盡管已經完成了6萬餘人的『大轉移』,9日晚,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會議上,依然強調『繼續把搶救生命擺在第一位』。

  從9日下午起,按照統一部署,百餘名消防官兵帶著雷達生命探測儀挺進九寨溝縣相關地區,進入災情相對較輕的鄉鎮展開生命搜索。

  抗震救災指揮部表示,下一步工作,一方面將繼續千方百計搜救人員、救治傷員,另一方面重點是妥善安置當地群眾,防止次生災害,同步開展災情評估、重建規劃。

  對生命的呵護,將一直持續……(記者:惠小勇、叢峰、羅爭光、楊迪、李力可、許茹、胡旭、馬牧旺青、張欽、王迪)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