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白『雲』,新產業孕育新色彩
在中國的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中,有一片『藍色的海』,也有人把它稱為『太陽谷』。
內蒙古太陽能資源豐富,太陽能年總輻射量可以達到1342~1948KWh/m2之間,年日照時數在2600~3400小時之間,是光照資源二類地區。
於是,沿著庫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進入億利資源沙漠生態循環產業園,便有了這『一邊黃沙一邊「藍海」』的奇特景觀。
2006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億利集團對大漠腹地實施整體生態移民,在農牧民未利用的7.8萬畝荒沙地上開始建設1000兆瓦庫布齊沙漠生態太陽能光伏光熱治沙發電綜合示范項目,目前已建成並網發電310MWp。曾經散居在大漠的牧民們,住進了獨貴塔拉鎮的道圖嘎查牧民新村。
7.8萬畝黃沙之上的太陽能電池板間,種上甘草、苜蓿等沙漠經濟植物,養起綿羊、灰雁,同時,光伏板擋風遮光,收集的雨水可進行微噴、微灌,每年可降低蒸發量800mm,降低風速1.5m/s。
『1000MWp項目全部投產後,預計每年可發電14.7億KWh,生產禽蛋100噸、禽肉450噸、羊肉180噸,治沙78000畝。』內蒙古億利庫布齊生態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俊廷介紹,這個項目走的是『治沙+種草+養殖+發電+扶貧』的五位一體新路子。
在大力開拓新產業的浪潮中,有人形容,在內蒙古的黃沙、綠草、藍天之間,猛然又出現了一朵看不見、摸不著、美麗迷人的『雲』?中國電信雲計算內蒙古信息園的負責人陳彤童說:『「雲」,就在和林格爾的「雲谷」。』
內蒙古地區風能充沛,常年氣溫10攝氏度以下時間長達200多天,具有散熱降溫的天然條件。2010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改變『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大力發展非資源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把產業結構調整昇級的目光落在了雲計算產業。2011年,最早嗅到先機的中國電信集團與自治區政府簽訂協議,中國電信雲計算信息園正式落戶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
2016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正式獲批為國家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綜合實驗區。如今,全區已具備90萬臺大型雲計算數據中心服務器的裝機能力,居全國首位,華為、阿裡、百度等信息產業巨頭紛紛落戶草原。
一座鋼城,築起金色草原;一條大河,套出沃野千裡;一朵『祥雲』,昭示廣闊未來。
70載波瀾壯闊,70載風雨兼程,回望內蒙古經濟起飛,從一窮二白走來,吃苦耐勞是草原奇跡的精神底色;
70載與時俱進,70載砥礪前行,凝視內蒙古轉型發展,向無限風光而去,一往無前是草原飛騰的堅定信念。
馬頭琴聲起,草原歌不停!2500多萬草原兒女初心未改,在建設富饒草原的大道上,高歌猛進!
《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10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