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電商,把瓜果蔬菜『播』向全國
2015年,巴彥淖爾市五原縣開始籌建河套電子商務產業園的時候,當地人還不知道電子商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現在我們那些種香瓜的、種黃柿子的農民,都知道要在微信裡加很多好友,每天發發朋友圈,有時候發一些植物生長過程的視頻,有時候發些瓜果成熟采摘的場面,這些都是吸引消費者的好辦法。』史岱齊剛剛在園區嘗試完第一次直播的試播,她覺得現在五原縣的農民幾乎個個都是電子商務的好手。
『我們這裡和北上廣發展電子商務不一樣,它們是成熟的電商市場倒逼政府站出來規范市場。我們正相反,是以行政手段推動電子商務發展,讓大家充分享受到電子商務帶來的便捷和優惠,規模化以後再進行市場化運作。』2015年,五原縣政府牽頭組建河套電子商務產業園,從全縣科、局單位抽調了10個年輕人成立電商辦,辛一賓就這樣來到了河套電子商務產業園工作,成了這裡的『元老級』人物。
因地制宜是個簡單的道理,但更需要領路者有獨到的眼光。五原縣把思路換了換,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大大加快了電子商務在一個縣級城市的發展速度,盤活了市場資源,從2015年6月6日開園到2016年年底,園區銷售額超過1.6億元。
五原縣位於黃河最北的地方,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黃河水灌溉使這裡土壤肥沃。但一直以來,香瓜、黃柿子等農副產品的銷售半徑主要在巴彥淖爾內,最遠也超不出呼包鄂地區。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該把這些東西放在哪兒賣最合適。』辛一賓回憶說,大家逐漸發現,微商、直播等垂直平臺,投資少,操作簡單,雖然不會『一夜暴富』,但能保證營業額有持續穩定的增長,更符合園區商戶發展的實際情況。
『我是塞鑫面業的負責人,我們只做無添加,我為我的產品代言。』這是史岱奇做直播銷售面粉時必說的一句話。
史岱奇是個4歲孩子的媽媽,也是五原縣塞鑫面業的電商負責人,平時就喜歡在朋友圈裡秀一秀用自己家廠子的面粉給孩子做的面點,總能得到很多『贊』。『我一直想嘗試直播,但是沒找到合適的機會。在電商產業園裡,場地是現成的,拍照片、做廣告,各種需求電商產業園都非常配合。』
賣瓜的去暖棚、賣小麥的去麥地,五原縣這種最接地氣的直播方式,直觀地展示了消費者口中食物的生長環境,在消費者和農民之間建立起了充分的信賴,已經成為河套電商產業園裡農產品營銷的新模式。
『電子商務直接關系到農民增收問題,要想把這個事情做好,政府搭臺能夠解決許多一般企業解決不了的事情。』五原縣縣長張廣明舉了個例子:物流成本是電商運營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項,建起來這麼大的平臺,就可以跟物流企業去談判,園區內物流的起價從最早的每公斤15元降到最低每公斤3.8元,所有入駐的商戶都可以享受到這種優惠。
五原縣政府的電商臺子搭起來了,『玉米加農炮』『黃金維度面粉』『燈籠紅香瓜』乘著互聯網的直通車抵達全國各地。目前入駐的226戶電商企業、94戶創業團隊和34個第三方服務機構把這臺戲越唱越紅火,周圍的傳統企業紛紛加入改良產品包裝和運輸等條件的大軍。『互聯網+縣域經濟+扶貧』的思路,在給農牧民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行業方方面面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