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內蒙古,依靠卻不依賴資源,毅然決然告別『挖煤賣煤、挖土賣土、挖鹽賣鹽』粗放型的經濟發展老路子。
煤炭資源的精細加工、現代農牧業的智慧發展、在草原上騰空而起的大數據產業、成片的光伏太陽能板制造出的『一邊黃沙一邊「藍海」』的奇觀……在蒙西采訪的日子裡,我們不禁一次次為內蒙古在經濟轉型昇級中的努力和成績而贊嘆。
『吃乾榨淨』,延伸產業鏈昇值有限資源
『2013年我剛剛來到這兒建第一個工廠的時候,飛機沒落地,就聞到了煤氣味。』回憶起剛到阿拉善的情形,王寧生的描述中帶著『味道』。當年,他作為內蒙古聚實能源有限公司的項目負責人,帶著幾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到阿拉善經濟開發區,推動實施舊產能改造、產業鏈延伸的『建廠大計』。
『那會兒的焦爐煤氣根本沒人利用,全部是直接對空排放。』王寧生的回憶裡,既有對資源浪費的惋惜,也有對環境污染的痛惜。
阿拉善盟位於內蒙古西北部,地域遼闊,2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只有24萬人口,當地人開玩笑說:『平均一下,我們這兒一平方公裡還勻不上一個人。』但這兒卻真是個『五彩斑斕』的地方——集中了戈壁、沙漠、草原、森林、湖泊、山巒多種地質奇觀,還是國內最大的湖鹽生產基地、中國最好的無煙煤產地——煤炭資源探明儲量13億噸,湖鹽資源探明儲量1.6億噸。
『過去我們非常簡單,就是挖煤賣煤、挖鹽賣鹽,現在這種局面徹底改變了。』阿拉善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劉志平說,粗加工產品附加值低,嚴重制約了阿拉善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010年到2011年兩年裡,阿拉善盟關停並轉『五小』企業97家,不符合國家產業、環保、土地、安全生產政策的65家企業一律關停。
轉型的陣痛至今還讓劉志平刻骨銘心:『2011年阿拉善盟財政收入損失達3.6億元,剎那間我們就感到社會事業、經濟發展各個方面都捉襟見肘,那真是體會到了什麼叫「壯士斷腕」。』2012年,阿拉善全盟工業增加值達148億元。『依靠走高科技含量、差異化發展之路,我們這幾年的發展是越來越好。』言語之間,劉志平難掩自豪之情。
從2013年年底開始,內蒙古聚實能源有限公司的300萬噸洗煤廠和240萬噸焦化廠兩個單一的舊產能,變身為產業鏈源頭的原料提供者——14萬噸LNG廠、30萬噸甲醇廠、20萬噸合成蠟配套清潔化學品項目、10萬噸液氨廠,都在連成片的工業園區中,等著將上游的焦化產品『吃乾榨淨』。
『那些年我們基本上是一年建一個工廠的速度,當年開工的,年底差不多就投產了。』王寧生指著眼前正在建設的20萬噸合成蠟配套清潔化學品項目說:『這是在建的最後一個項目,利用焦炭生產合成蠟,采用大連化物所在鐵基催化劑基礎上新研制的鈷基催化劑制費托合成油技術和工藝裝置,填補了國內費托生產技術的空白。』這種使用清潔氣體合成的石蠟,不僅比從石油中提取石蠟的傳統工藝品質更高,而且還更加清潔環保。他算了一筆賬:焦炭不往下游走,一噸的毛利是50元,而經過深加工後,產品的毛利平均可以達2000元。
從『原煤—洗精煤—焦炭—甲醇』到『原鹽—金屬鈉—甲醇鈉』,再到『甲醇—甲醇鈉—原甲酸三甲脂』,鹽化工與煤化工在阿拉善經濟開發區耦合為一條精細化工產業鏈。這兩大特色產業是劉志平的驕傲:『2012年以後,我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走精深加工之路,已經發展出鹽化工類產品19種,煤化工類產品40多種。到今天,我們煤鹽兩個工業類在國內都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有一定話語權。』
如今,內蒙古已形成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等產業為主的多樣發展、多級支橕工業體系。全區工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簡單低級到復雜高級的成長過程,工業增加值由1947年的0.37億元提高到了2016年的7758.2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