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砥礪奮進的五年】『數』說內蒙古:換個姿勢看發展
2017-08-09 21:07:00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作者: 張麗娜 魏婧宇 王靖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16年,內蒙古草原植被平均蓋度達到44%,基本恢復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最好水平。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現在通遼市境內的好些綠地,在過去都是漫無邊際的黃沙。想想都覺得很怕人,那時刮個3級風都不能張嘴說話,一張嘴就得吃滿嘴的沙子。』在中國最大沙地——科爾沁沙地,從事林業工作26年的烏旦塔拉林場護林員銀山感慨地說,『但現在的情形完全不一樣了,隨著草地和林子的增多,不僅沙塵暴的威力大大減弱,過去不見了的狐狸、?子等動物也逐漸多起來了。』目前,科爾沁沙地已完成二分之一的治理任務,而我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治理率已達25%,實現了『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仰視藍天,俯矙綠野,新鮮空氣作伴,細微之處的獲得感來得真真切切。

  ——『由600萬到55.6萬』。為吃喝犯愁、為看病犯愁、為孩子上學犯愁……20世紀80年代初,內蒙古農牧區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有600萬人,貧困發生率為67%。改革開放以來,全區范圍內迅速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上下打響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戰。截至2016年底,全區貧困人口減少到55.6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1%,各族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的夢想越來越近。

  『日子總算過好了!』興安盟葛根廟鎮農民鍾淑霞夫婦現在只要想起自家大棚裡的葡萄,總是喜悅得合不攏嘴。興安盟根據貧困戶需要,啟動了含產業發展、易地搬遷、政府兜底三大類,畜禽養殖、農產品種植等58個項目的『菜單式扶貧』。鍾淑霞夫婦在駐村乾部的幫助下,『點』了特色種植的菜單。他們在產業園的大棚種植水果蔬菜,自家土地流轉出去,農閑時在產業園打工,一年能掙14000多元,預計今年能脫貧摘帽。

  ——『由0到33』。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民族團結一直是內蒙古的優良傳統。從1984年開始,內蒙古已堅持33年每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共召開8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成百上千的民族團結模范集體和個人受到國務院和自治區表彰。目前,全區擁有19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有1/8以上的家庭是多民族混合家庭。民族團結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已深深融入內蒙古各民族的血脈。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