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通遼市紮魯特旗白音格爾草牧場。華維光攝/光明圖片

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西蘇木,牧民的孩子在蒙古包門前玩耍。新華社發

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牧民用太陽能提水設施飲羊。新華社發
【守望相助七十載壯美亮麗內蒙古】
有人說,原生態是她的底色。看那草原的起伏,天空的高遠,奔騰的牛羊,以及密林深處的鳥兒;
有人說,獨特的文化是她的魅力。看那悠揚空曠的長調,熱情奔放的安代舞,低回婉轉的馬頭琴,還有獨特文化養育的善良淳朴的人;
還有人說,內蒙古,這片遼闊美麗的土地,代表了一個意象、一種美學、一種生活方式,是萬千都市中人魂牽夢縈的『詩與遠方』。
70載春秋逝去,內蒙古展示給世人的既是新鮮現代的邊塞風情,也是古老珍貴的蒼穹本色,更是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北疆樂章。
15天,5000公裡,從林海到草原,從邊境到內陸,從賞景致到看發展,從聽故事到探人心,一路行進,只為用腳步丈量內蒙古變化的軌跡,以真心感知內蒙古前行的動力。
回內蒙古,去建自己的家園
一個家庭和一座邊境鄉村的時代變遷
『因為一條布拉吉,我爺爺在俄羅斯追到了奶奶。』中俄邊境,67歲的曲德新講起家族往事。
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地處額爾古納市西北部,西部與俄羅斯隔額爾古納河相望。這裡的邊境線長約75公裡,轄區總面積約2068平方公裡,總人口約2400人,其中俄羅斯族及華俄後裔約佔56%。
20世紀初,曲德新的爺爺曲洪生和幾個同鄉一起去了俄羅斯赤塔州。在那裡他遇到了俄羅斯姑娘阿西妮娜,並發起愛情攻勢。不過她給他出了道難題:一條布拉吉(俄式女裙)。
『那時候俄羅斯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相對落後,所以她半開玩笑地提出這個要求。沒想到我爺爺當真了。』曲德新笑了起來,『他從俄羅斯騎馬回到中國,再從滿洲裡一直到呼倫貝爾,花了幾天幾夜,終於把一條美麗的布拉吉交到了心愛的姑娘手上。奶奶被這個瘋狂又實誠的中國小伙兒感動,真的嫁給了他。』
婚後,曲洪生思念祖國心切,舉家遷回恩和。這塊土地逐漸聚集了更多從俄國返回的中國人與俄國人。他們住在溫暖的『木刻楞』中,吃著列巴、奶油、蘇巴湯,過著『巴斯克節』,保留著最原始的俄羅斯民俗。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支持和當地人民的努力下,恩和,這個全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於1994年正式成立。
曲德新正是第一任鄉長。自打上任起,他便開始投身於家園建設:通路、通電、通水,危房改造,林場改革。這位老黨員在退休後又成為鄉裡開拓『俄羅斯民俗風情家庭游』的帶頭人。每天,曲家人都站在自家大院前,唱著俄羅斯民歌,歡迎遠方到來的客人。
看著老鄉長初嘗甜頭,鄉親們終於放開手腳。人們將自家小院拾掇得精致整潔,紅紅火火搞起了家庭游。2016年,恩和鄉旅游接待人數從2007年的1.8萬人次增加到60萬人次,家庭游戶均純收入約9萬元。家庭游成為恩和人民脫貧致富的主要渠道。
俄羅斯族民族鄉也不全是俄羅斯族人。事實上,蒙古族、鄂溫克族、滿族、達斡爾族等近10個少數民族的人都生活在這裡。『民風淳朴是這裡最大的特點。』曲德新說,『各民族團結和諧,誰家有事,大家都互相幫忙。』
內蒙古自治區有著長達4000餘公裡的邊境線,那裡生活著多個少數民族。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少數民族事業發展3個專項規劃的出臺,使自治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成為脫貧攻堅的重點,全區新增財政扶貧資金的60%以上用於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發展。
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下發《關於幫扶額爾古納市俄羅斯族聚居區工作的實施意見》。3年來,對口幫扶的自治區15個廳局共落實資金1604萬元,為恩和鄉建設了游客服務中心、俄羅斯民俗館、旅游公廁等設施。與恩和同屬呼倫貝爾市的全國『三少』民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也都享受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現在,曲德新的兒子曲波也進入鄉政府工作,為恩和的未來注入一份新力量。一個家庭的歷史,見證了一座鄉村的變遷。恩和從偏僻落後之地轉變為民俗家庭游的首選之地。曾經寂靜的山鄉迎來了車水馬龍,溫飽線上的人們從此過上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