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分配鏈』:『引領+共贏』激潛能
轉變傳統經營觀念,讓村民得到真正的收益是關鍵。『村上發展油牡丹,我流轉了4.3畝田、3.5畝土,每年就有2200元,在基地打工,每個月能拿1500塊錢的管理費,既有收成還能分紅,這樣的好事以前哪敢想?』正在給油牡丹苗除草的黃灘鄉平橋村3組村民蔡高遷一臉喜悅。
而在石河鎮前鋒村,為了打消村民對於陌生產業的顧慮,村『兩委』與業主共同探索出『菜單式』合作經營模式。『讓貧困戶在「流轉費+務工」「流轉費+種稻」「養蝦+種稻」等多種「菜單」中任選一種參與「稻蝦共養」產業發展,在利潤分配上,合作社佔51%,剩餘49%的利潤拿出來給貧困戶和村集體,實現貧困戶、村集體、合作社「三贏」。』
靈活的參與形式極大地激勵了村民參與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前鋒村擬脫貧戶實現100%全覆蓋。據測算,按每畝純收入4000元計算,今年僅小龍蝦產出即可為全村帶來收益29.4萬元,加上水稻產值、務工收入,預計實現產值超過100萬元。
做活『分配鏈』也為村集體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對於李家鄉大灣村村民來說過去只能是個夢想,而要發展好村集體經濟更是無從談起。
2016年,大灣村在全縣率先創立了『1+N+1+X』扶貧模式,即1個專合社+動態建檔貧困戶+1個村集體+金融政策貸款。以『創新扶貧機制+科學產業規劃』為手段,不斷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壯大集體經濟。當年,該村集體經濟第一次實現扭虧為盈,獲利1萬餘元。
黃灘鄉平橋村的股權量化、楊通鄉陽光村的『721』分配機制……為了激活特色產業潛能,全縣各地創新產業經營機制,給村民算出『明白賬』,讓貧困戶念活『致富經』,為村集體裝上了『主引擎』。
大竹縣通過深入實施省定貧困村產業發展專項規劃,聚力培育可持續發展產業和可持續增收動力,著力打造『一片六點』產業扶貧示范,持續培育壯大集體經濟。目前,52個貧困村共建立優質糧油生產基地6.65萬畝,優質蔬菜生產基地1.44萬畝,優質水果生產基地1.78萬畝,生豬出欄量達36萬頭,為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築牢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