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圖片
搜 索
暢通國內大循環——2023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線觀察之一
2023-12-08 06:52: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 題:暢通國內大循環——2023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線觀察之一

  新華社記者

  大國經濟,需要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歲末年終,新華社記者在一線調研采訪中觀察到,今年以來,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經濟立足國內大市場,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對衝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塑造競爭新優勢,鍛造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有效支橕經濟持續回昇向好,高質量發展的腳步堅定向前。

  把握主動——以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應對風險挑戰

  12月初,記者來到位於廣西崇左憑祥市的友誼關。這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南疆門戶,如今成為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見證——

  一輛輛從越南入境、滿載水果的貨車駛入中國—東盟(崇左)水果交易中心。中國水果進口商黃青山正忙著驗貨、裝貨:『越南水果采摘後,一般兩三天就能通關運到這個市場。這批火龍果今天到貨,下午運走,預計36個小時後就能到達上海。』

  一輛輛裝滿零部件、駛向越南的貨車也忙個不停。憑祥邊境出口加工產業園內,憑祥三諾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明元指著地圖告訴記者,企業制造的電子元件只需三四個小時就能出口送達位於越南的組裝工廠。

  進口水果『搶鮮』進境,跨境產業鏈合作如火如荼,成為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生動注腳。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部分經濟指標增速放緩,外部環境復雜嚴峻。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著力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基礎上,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牢牢守住安全底線,助力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加強——

  在山東濱州無棣縣,曾經『坐不滿』『跑不遠』的公交車,正逐漸成為商品進出村鎮的紐帶:破壁機、掃地機器人等現代化家電在村鎮服務站下車入庫;農戶種植的冬棗等產品搭上『順風車』運向外地……

  構建新發展格局,把國內大循環搞好是治本之策。

  盡管近段時間消費增速略有放緩,但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83.2%,拉動GDP增長4.4個百分點,消費持續恢復勢頭沒有改變。

  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加快——

  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按年計意向成交金額達784.1億美元,創歷屆新高;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共簽署合作協議、意向協議200多項,涉及金額超過1500億元;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達8.1萬列,行程超過7億公裡……一個個數字折射出中國經濟吸引力。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成功頂住了來自國外的風險挑戰和國內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帶來的下行壓力,不同季度之間經濟恢復雖然有所波動,但總體持續回昇向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5.2%。

  近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預測都顯示,中國可以實現經濟增長5%的預期目標。國際機構之所以看好中國,是因為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未來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厚植根基——以著力擴大內需增強內生動力

  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

  12月5日,張女士在四川成都收到了前一天訂購的鮮花。這束鮮花從雲南昆明發出,由順豐速運承運,搭乘成昆高鐵快運專列飛馳而來,是2023年我國第1200億件快件。

  快遞『小包裹』映照經濟『大棋局』。今年3月起,我國單月快遞量超百億件,月均業務收入超9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成為消費持續復蘇、經濟回昇向好的生動寫照。

  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提振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發布『一老一小』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標准提高等稅收優惠政策,深入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一系列舉措助力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入冬的西安寒意漸濃,但無論在商場還是老城街區,消費市場仍現『暖』意。走進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恍若夢回大唐,數十臺唐文化主題演藝一步一景。自2022年4月28日運營以來,主題街區已接待游客超350萬人次,日均流量超7000人次。

  千裡之外,義烏國際商貿城,義烏市夢婭飾品有限公司的一場直播剛剛結束。『我們之前做慣了外貿,國內市場剛剛起步,現在日均500單左右、銷售額近萬元。』企業負責人陳偉說,盡管競爭激烈,還是很看好國內消費市場潛力,希望未來國際和國內業務同步發力。

  兩座城市,不同場景,都是中國消費潛力的體現。

  今年前10個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9%,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19.0%。今年以來,餐飲消費加速回暖,電影總票房突破500億元,文體旅融合趨勢明顯……不斷復蘇的消費彰顯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多措並舉擴大有效投資——

  在四川,橫穿大巴山腹地的鐵路——西渝高鐵施工現場,建設者利用冬季枯水期黃金施工時間,正在加快項目進度。

  在貴州,貴安新區多個數據中心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作為全國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的貴州,計劃在2024年基本建成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重點瞄准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提供算力服務。

  在上海,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在建的西島金融中心項目南北雙塔核心筒不久前封頂,未來將成為現代服務業開放區的重要產業載體和區域新地標……

  廣袤神州大地上,一系列重大項目正密集『上新』。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89億元、同比增長7.1%;全國水利建設落實投資10750億元,完成投資8601億元,均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當前,總需求不足依然是中國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

  盡管當前國內消費恢復仍面臨壓力,民間投資活力有待進一步釋放,但用好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國內大循環的巨大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突破關鍵——以科技創新促進供給側有效暢通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科技創新是解題之鑰、點睛之筆。

  依托科技創新,不斷提昇供給水平,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這是當下各地正在開展的生動實踐:

  不斷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走進位於張江科學城未來公園的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一個個表面酷似蜂窩煤的介孔材料模型引人關注。

  介孔材料是具有納米效應的多孔性材料,可以運用到催化、日化、生物醫藥、能源等諸多領域。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得主趙東元團隊,在肉眼看不見的納米世界摸索,實現介孔材料的原創突破。材料投入應用後,每年增產上百萬噸優質油品,創造數億元的利潤。

  趙東元說,科學家既要從『0』走到『1』,勇闖基礎研究『無人區』;也要從『1』看到『10』,找到科技產業化的關鍵點。

  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北京發揮科技、教育、人纔資源優勢,研發經費投入佔比保持在6%以上;上海已建、在建和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5個;江蘇出臺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布局18個重點領域……我國持續加強基礎研究能力,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提供根本保障。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氫能燃料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系統、AI能源機器人……位於四川成都天府新區的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至今已獲得授權專利270餘件,培育出18家創新企業。

  在四川,像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還有不少。

  以創新為動能,四川正在實施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輕紡、醫藥健康等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計劃,支持『鏈主』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企業協同發展,推動國內大循環走深走實。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昇級,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積極部署未來產業……當前,全國各地正在積極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既向世界供應更多更好的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也為世界提供更大規模的中國市場和中國需求。

  不斷完善科創生態、催生發展新動能,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國內大循環更好更快地轉起來。

  重塑優勢——以全國統一大市場釋放發展新活力

  奔湧不息的欽江兩岸,起重機長臂揮舞,挖掘機轟鳴作響,工程車往來穿梭……走進位於廣西欽州的平陸運河青年樞紐,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各項工程加速推進。

  從『一個點』到『一條線』再到『一張網』,以正在建設中的平陸運河為代表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勾連河湖、通江達海,推動我國西部地區更好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

  站在新起點上,構建新發展格局仍然任重道遠。當務之急,需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

  以改革之力打破體制機制束縛——

  冬日的哈爾濱,名副其實的『冰城』。就在這銀裝素裹之中,深哈產業園卻不斷有新成果『破冰而出』。

  『能復制皆復制,宜創新皆創新』,在『帶土移植』的機制下,哈爾濱與深圳跨越2800多公裡的區域合作,讓松花江北岸悄然興起一座『深圳灣』。

  深哈產業園將深圳的好經驗、好辦法直接在哈爾濱復制應用。通過行政審批、城市建設、招投標改革、人纔個稅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創新,初步形成了以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為主導的新興產業集聚區。

  改革是打破發展路上堅冰頑石的有力武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須加快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深層次改革,紮實推進高標准市場體系建設,讓各種要素充分公平自由地流動。

  在實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在上海設立亞太總部,在無錫、蕪湖等地設有制造工廠和研發中心,在南京、杭州、合肥等地均設有辦事處……有著130多年歷史的美國企業江森自控抓住機遇,深度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整合區域比較優勢,形成了在中國的一體化戰略布局。

  『我們結合全球技術與經驗,積極致力於本土研發制造與高新技術的本土轉化,為中國市場帶來符合多元化需求的解決方案。』江森自控亞太區總裁朗智文說,企業通過中國輻射亞太,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重要借鑒,輸送創新動能。

  中國的發展惠及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要善於借國際循環提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改善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推動產業轉型昇級,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

  以區域協調發展開闢中國經濟發展新空間——

  高空俯矙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南沙正是其地理幾何中心。

  制度型開放深化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以此地為圓心向外輻射;大院大所、大學、大科學裝置、大科創平臺等科技創新元素不斷匯聚……南沙向『新』而行,正在成長為大灣區功能樞紐中心,變身科技創新和對外開放的高地,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深化合作。

  打造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擘畫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江河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黨中央謀劃的區域協調發展『大棋局』,不斷開闢中國經濟發展的廣闊新空間。

  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新時代新征程上,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挑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打好化險為夷、化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推進高質量發展不停步,維護高水平安全不放松,我們就能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記者韓潔、王希、劉開雄、何欣榮、魏弘毅、韓佳諾)

責任編輯:連冬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