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新高考』如何讓高校和考生獲得更多自主權
2017-08-03 10:08: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高考改革不是簡單的考試科目改革

  國家督學、教育部基礎教育監測中心副主任胡平平梳理了自1952年我國建立統一的高考制度以來各個階段的特點,特別是1977年至今這40年的政策制度變化情況。

  她將這40年劃分為4個階段:從1977年到1984年是恢復重建階段;從1985年到1998年是改革探索階段,實行了保送生制度、引進了標准化試題,在這個階段隨著高考選拔性特征的凸顯,片面追求昇學率的傾向嚴重;1999年到2009年是深化改革階段,高校收費、『3+X』考試、分省命題開始實行;從2010年到現在,逐步取消各類綜合加分、從分省命題回歸統一命題,從2017年開始浙江、上海迎來『新高考』,這是綜合改革新階段。

  『都說高考是為了選拔人纔,僅僅就是為了選拔人纔嗎?』胡平平認為,在新一輪高考改革中,我們還要思考如何不斷完善這一制度、真正解決『培養什麼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並起到引導作用。也要思考,財力貧乏地區的高中如何解決『新高考』所需要的師資和場地等問題,如何規避新一輪高考的種種應試弊端。

  『我國考試招生制度不斷改進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考試招生體系,為學生成纔、國家選纔、社會公平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對提高教育質量、提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縱向流動、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全職委副主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劉延申認為,高考制度總體符合國情,權威性、公平性被社會認可,但是存在一些社會反應強烈的問題,主要是唯分數論影響學生全面發展,『一考定終身』使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區域城鄉入學機會存在差距,中小學擇校現象較為突出,違規招生現象時有發生。

  劉延申特別強調,2014年啟動了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試點,目的是到2020年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但是,這場高考制度改革不僅僅是人們普遍關注的考試科目改革,還有很多其他措施: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人數,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業計劃,落實和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和考試的政策措施等。

  一直從事高考改革研究的廈門大學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則認為,『新高考』是恢復高考40年來最大的一次改革,是全面系統的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因為以前的改革基本是單向的。

  劉海峰認為,浙江省的改革牽涉面更廣,考生多,改革復雜性比上海更大。

  『如果改革成功,可以帶來不少效應。這次改革好處很多,挑戰性也很大。』劉海峰提出,『改革取得成效,值得推廣,可復制,如果有什麼值得改進的方面,就應該加以科學調整。』

  他希望:『上海和浙江高考改革能夠為高考改革提供經驗,改變原來大一統、相對刻板的高考制度。但是又不要傷及公平,因為越復雜,對弱勢群體,尤其農村家庭考生越不利。所以在公平和科學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如何兼顧兩端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