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最重要的制度改革之一。目前,上海和浙江兩省市的改革試點進入尾聲,錄取工作接近完成,整體平穩,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這麼一場重大的教育變革,涉及的方面非常多,非常復雜,我們需要通過實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7月26日,一場名為『高考改革實踐與展望』的研討會在上海百年老校格致中學舉行,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首先點題。
2017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因浙江、上海開啟『新高考』而被稱為『新高考元年』。恢復高考40年,高考制度經過了哪些階段、發生了哪些變化?『3+3』的新模式對於考試、招生、中學教學有什麼影響?『新高考』是否讓考生和高校有了更多選擇自主權?

資料圖:高考結束後考生走出考場。王康明攝
在一天的會議中,150餘名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育專家學者、一線教學管理者,以多元的視角,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
『3+3』讓學生從『農耕』變『游牧』,可按愛好選學科
上海格致中學校長張志敏談到2017年『新高考』的變化時說,中學不能簡單地用應試方式來應對新高考,教學管理跟以前完全不一樣,教學的方式要改變。
在高考改革的引導下,格致中學重構了『新四類八群』百門課程體系,包括公民人格類、科學認知類、生涯發展類和創新記憶類四大課程。
張志敏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過去我們的學生是「農耕民族」,每天到學校,到一個固定的場所;現在學生是「游牧民族」,可以選擇到哪個地方去看看風景,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小鬼當家」。』
張志敏認為,現在教科書上的內容絕大部分是過去式,簡單地用過去的知識去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世界是不可取的,『所以必須從課程入手,改變以單科教學作為唯一教學目標(的狀態),課程要整合。這種整合是「新高考」為高中改革提供的一種道路。』
浙、滬『新高考』改革通過增加考試科目和考試次數,極大地增加了高考的多樣化和學生的選擇。以考試科目為例,上海學生在語數外之外的6門中選擇3門考試,學生有20多種不同的科目組合可選;浙江學生在語數外之外的7門中選擇3門考試,有35種不同的科目組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3+3』科目改革是本輪高考改革最核心的內容,通過增加考試科目和考試次數,擴大學生的科目選擇權、課程選擇權、考試選擇權和學校選擇權,使得學生有獲得感。
『我們也應看到,理論上「新高考」給學生增加的權利在實踐中有待進一步落地,許多學校提供的科目選擇還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社會還是過度關注高考總分和狀元,這些功利性的應試行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整體教學。』熊丙奇建議,要規范學生選科數量,把科目考試時間調整至高三,不對高一、高二的正常教學產生影響。
張志敏也認為,『3+3』考試模式下,存在博弈成分,有的學校和考生會尋找考試技巧,這些都需要在制度上進行相應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