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是醫生和患者共擔
因為父親得過腦動脈瘤,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建偉自己也做過簽字的家屬。負責手術的腦外科醫生表示,手術耗材要花費大約10萬元,但腦動脈瘤隨時可能破裂出血。三分之一患者直接死亡,三分之一會殘疾,三分之一痊愈。如果那些放入頭顱的支架和彈簧圈放到一半,患者就出現最壞的結果,用過的幾萬元也不會退還。
『你也是醫生,我也不多說了。』主治醫生說。張建偉沒多問:『我明白,那咱們就簽字吧。』他心裡清楚,風險是醫生和患者共擔,出現什麼局面都要接受。
河南許昌腫瘤醫院的王鵬遠醫生,特別重視和病人家屬的溝通。作為地市級醫院的腫瘤科醫生,他要和大量晚期癌癥病患家庭打交道——縣級醫院治療水平有限,晚期癌癥患者只能向上一級醫院轉移。大醫院床位緊張,治愈希望渺茫的人又轉到下一級醫院。
王鵬遠總結,要『眼裡有病人,心裡有家屬』。病人和家屬是一個個完整的名字,而不是病房床腳那一串序號。
每次查房,王鵬遠都會和患者、家屬聊一聊,有時候他們找過來,還沒開口,他心裡已經大概有數。
在沈陽盛京醫院康復中心寧養病房,病人及家屬入院前,都會簽署協定,承諾配合治療。在康復中心主任王玉梅的經驗裡,實際情況永遠不能預設。
她收治過一個6歲的小女孩。家長過來簽協議時,說好配合醫生的處置,可孩子一旦出現不好的情況,父母都會失控。
有一個患者呼吸困難,家屬堅持要插管。溝通無效,醫生遵循家屬的意見嘗試,管子把患者的牙都崩掉了,家屬依然堅持。當時已經是半夜了,王玉梅只能安排耳鼻喉科醫生過來把氣管切開,然後插管。直到手術臨近,家屬纔忽然意識到,把親人弄成這個樣子,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
那個6歲小女孩剛入院時,醫護人員誰也不敢進她的病房。因為看到渾身插滿管子的孩子,他們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
在重癥ICU病房時,小女孩的手總是被捆綁起來——為了防止她疼痛時扯導管。
見到康復中心的主任,小女孩說了一句:『阿姨,我覺得你的臉好可怕。』那一刻,王玉梅覺得特別心痛。
慢慢地,小女孩不再那麼抵觸和王玉梅接觸了。有一天她說:『阿姨,你答應不要捆我,好不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後,小女孩又特別認真地補了一句,『永遠。』
最後一次搶救她時,盡管知道無法挽回,在場的護士還是緊緊拽著醫生袍子的一角,不停地催促:『快點!快點!』
張建偉回憶,作為主治醫師,自己在1998年也卷入過一起醫療糾紛案。張建偉說了一句『對病人的死亡表示遺憾』,這句話被原告寫到訴狀裡。有人提醒他,不要說這樣的話,免得給對方說辭。
他直到今天都沒覺得自己說錯了話:『病人死亡本來就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在張建偉22年的從醫生涯中,像劉春桃這樣病情迅速加劇惡化的案例,其實不算常見。在過去長達17個月的訴訟中,想到一個生命在眼前消失,他依然像當年一樣覺得遺憾。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患者姓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