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腫瘤科醫生為患者用三支嗎啡成被告:醫患迷局待解
2017-08-02 10:45: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科學現場

  三支嗎啡構築的醫患迷局

  實習生徐芃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高珮莙

  2017年5月27日,當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民事法庭法官宣讀判決書時,勝訴的張建偉並不認為自己贏了。

  17個月前,這位陸軍總醫院腫瘤內科醫生和他收治患者的家屬成了被告與原告。

  2015年5月,患者劉春桃手術後癌癥復發,引起一連串並發癥。治療過程中,張建偉為了減少患者的心髒負荷、緩解呼吸困難,先後用了3支鹽酸嗎啡注射液。最終,劉春桃還是不治身亡。

  張建偉認為患者死亡是病情惡化所致,但劉春桃的兒子雷達認定,是這3支嗎啡讓母親『出現嚴重呼吸困難』,導致呼吸衰竭,他將陸軍總醫院告上了法庭。

  在全國腫瘤科醫生的討論圈內,這次訴訟引起不小的震動。河南許昌腫瘤醫院醫生王鵬遠主動找到記者,表示對他這樣的腫瘤科醫生來說,嗎啡『就像廚師的菜刀炒勺』一樣常用。

  王鵬遠認為,在本案中,嗎啡使用沒有問題,不會導致患者死亡。他和不少同行之前都沒有想到,使用嗎啡還有法律風險。這個案件每出現的一點進展,都會立馬被轉發到醫生的微信群,掀起熱烈討論——這些醫生每天都在和嗎啡打交道。

  嗎啡已經用了200多年,是腫瘤科醫生最常用的止痛藥

  從1995年進入陸軍總醫院腫瘤內科,張建偉已經使用過1000多支嗎啡。

  提起嗎啡,大眾會想到毒品,會想起雙眼無神、瘦到皮包骨頭的癮君子。但是在醫學領域的緩和治療中,嗎啡已經用了200多年,是腫瘤科醫生最常用的止痛藥。

  劉春桃病情突然惡化後,出現心髒衰竭與呼吸困難,這也是嗎啡的適應癥。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和學術研究,張建偉認為,嗎啡在減輕癌癥病人疼痛感、減輕心髒負擔、緩解呼吸困難方面都有良好效果,於是給患者先後注射3支嗎啡鹽酸注射液。

  看到母親身體發紫、兩腿『腫得像大象一樣』,雷達當時總覺得有什麼不對。在他印象中,嗎啡是毒品,雖然可以止痛,可母親沒有太多疼痛的感覺,最後是『活活憋死的』。

  諮詢了有醫學專業背景的律師後,雷達得知,張建偉醫生使用的可以『緩解呼吸困難』的嗎啡,說明書的『不良反應』一欄寫有『呼吸抑制』。想到病歷上寫的死亡原因是『循環呼吸衰竭』,雷達氣不過。

  原告律師第一次見到張建偉,就問他:『用嗎啡了嗎?』並追問,『患者是不是出現呼吸困難?』張建偉回憶,得到了兩個肯定的答復後,那位律師『呵呵』了一聲,『我當時覺得,他認為贏定了。』

  『癌痛會導致患者呼吸急促,嗎啡可以減少氣體交換,降低耗氧量,緩解呼吸困難。』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天津腫瘤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昆介紹,『而且嗎啡有鎮痛和鎮靜作用,可以減輕患者痛苦……嗎啡本身只是切斷患者的疼痛感受,不會造成病人死亡。』

  如今,使用嗎啡緩解呼吸困難,已經被寫入多本國際、國內權威的臨床醫學操作手冊和教科書。『超說明書用藥』也已經是大部分醫院腫瘤科沿用多年的做法。

  張建偉目前正在治療的患者中,有一位結腸癌多發轉移患者一天之內用了80支嗎啡,已經遠遠超出說明書規定的『中毒劑量』。

  和癌癥患者打了20多年交道,張建偉已經數不清楚,自己看見過多少種疼痛。

  他回憶,如果出現呼吸困難,患者離世前已經很難將空氣吸入肺部,胸口看不出起伏。但出於本能,患者還是會重復把嘴巴盡力張開、合上,『就像岸上的魚』,直到呼吸、心率降到0,心電圖最終成為一條直線。

  張建偉說,看到親人承受這樣的痛苦,當醫生告知嗎啡使用的問題時,家屬一般都會毫不猶豫地表示:『讓他少遭點罪就行。』

  中國抗癌協會副秘書長劉端祺介紹,具備一些醫學知識、但非腫瘤科專業的人士,對嗎啡緩解呼吸困難的作用不太了解,會產生一些誤會。針對普通人擔心的成癮問題,劉端祺解釋,只要控制劑量和使用頻率,加上患者本身有癌痛這種適應癥,不會產生上癮問題。

  在本案中,張建偉一共給原告雷達的母親使用了3支鹽酸嗎啡注射液,患者死亡時間在注射第3支後的5個多小時。通常來說,嗎啡已經代謝掉一半,患者全程沒有出現不良反應。張建偉認為患者最終離世是因為病情迅速惡化,法院的一審判決支持了他的說法。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