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你覺得如何正確地使用網絡社交工具?
李秋澄:人都是有惰性心理的,而微信等社交應用正好符合人的這種心理。如果長期沈迷於微信、微博,人會變懶變傻,變得焦慮。微信作為重要的社交工具,我們是難以完全隔絕它的。這就要求我們盡量保持思考的獨立性,做一個理性的社交網絡人。
策劃者:
實驗有超出預期的收獲
廣州日報: 『社交齋戒』實驗的構想從何而來?
Echo:社交網絡參與到個體生活越來越多了,會有很多正面、負面的直觀感受和猜想,我們想通過一項科學研究去回答『社交網絡對人的影響』這個問題。
廣州日報:『社交齋戒』歷時6個月,你認為實驗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
Echo:應該是略有超出預期,這項研究的最困難之處在於『齋戒』本身:如何在統一的標准、規范的操作下讓被試者堅持『齋戒』。這從最終數據上看是達到預期的。我們確實得出了一些對於用戶、產品等有益的視角。
廣州日報:對於網絡『原住民』,如何更好使用『社交三把尺』(更好的社交和可衡量的標准、適度、限度)掌握主動權,不過度沈迷社交軟件?
Echo:這三條尺度是針對用戶提出的,本身操作性比較強。比如對『更好的社交,有標准可循』這一條,應該更注重線下社交、注重一對一溝通、注重強關系等一系列標准,這些是可以幫助我們強化深度社交、獲得情感支橕的方式。
其實不當使用的相當部分原因即是缺乏認識,意識不到問題所在。所以我們希望人們通過報告書及其他被試者之口,了解社交網絡及社交是什麼、能帶來什麼等,在反觀自身之時,不再覺得理所當然,找到改進之處,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李秋澄的實驗感悟
在參加實驗前,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我覺得自己如果把用微信的時間節省出來的話,是不是完全可以投入到學習和工作當中。但事實卻是——在節省使用微信的時間之後,我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可以殺死我整塊時間的應用,包括小說、視頻、直播等,我學習、工作的時間並未因此而增長。
『在不能使用微信、微博的15天當中,我花費了很多時間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當中,不停地刷新,這種感覺就有點類似兜裡有煙卻抽不了,你滿天橋底下找煙屁股抽那種感覺一樣的,很難受、很痛苦。我自己感覺到了這一點,在所有的應用當中,社交網絡應用是可以給我帶來最大愉悅感、安全感的應用,其中一些原因,可能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