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8月1日電 題:300多人一個系,每年實習不超過20人——大學生找個對口的單位實習咋這麼難?
新華社記者王瑩、廖君、仇逸
每到假期,常會曝出大學生實習被騙、遭遇黑中介等問題。今年暑期,『不實習不准畢業』,沈陽城市建設學院700餘名學生被強制要求到富士康(煙臺)科技工業園實習,一時成為社會熱點。不少大學生感嘆:找個對口的單位實習咋就這麼難?
實習實踐是學生感知社會、培養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但大學生『實習難』如今卻成『老大難』,專家指出,當前信息渠道多樣化,大學生實習需要創新思路,不能固守原有的模式。
大學生實習有多難?
今年暑假,在一家中央媒體實習的武漢學院新聞學大二學生劉逸鵬告訴記者,他們系有300多人,每年能夠被學校推薦,或者自己找關系去實習的不超過20人。
小劉說,按照學校的『3+1』的培養模式,新聞專業學生被要求實習1年。『實習前,學校會統一下發企業的通訊錄,讓學生自己去投簡歷、聯系,但這些公司大多是新興的小型民營企業,好多都專業不對口。』小劉說,一些同學是去復印店蓋幾個公章交差。
『學校要實習學分,學生也想通過實習積累就業經驗,可找個靠譜的實習單位太難了,不是遇到黑中介,就是被當成「廉價勞動力」。』采訪中,不少學生都抱怨實習經歷不如意,或是收入與所得差距較大,或是乾脆被當成『勤雜工』。
因找不到合適的實習單位,或是忙於考研、找工作而無法實習,一些學生還采取買假實習證明的方式換取學分。在一些網站輸入『購買實習證明』進行搜索,商品信息多達數十條,交易信息也在暑期迅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