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幾十元包郵加『私人訂制』,高校學生實習證明竟能買賣?
2017-08-01 06:40:55 來源:新華社  作者: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網北京7月31日電 題:幾十元包郵加『私人訂制』,高校學生實習證明竟能買賣?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楊?

  49.9元一份還『包郵』,可回訪可刻章……記者調查發現,正值暑期高校學生實習高峰期,一些網絡平臺上有人售賣虛假實習證明,價格從20元到200元不等,有的甚至還可以『私人訂制』。專家指出,買賣虛假實習證明行為損害了社會誠信,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管與打擊力度,同時高校應加強學生誠信教育,維護正常的實習實踐秩序。

  49.9元包郵,實習證明竟能買賣?

  打開某網購平臺,輸入『實習生證明』,可以查到十件左右的商品信息,上面大都標注『實習報告』『設計大學生實踐證明』等內容,一些還標注稱『按需定制』『代蓋單位公章』等。

  記者聯系了一家名叫『藝百分』的店鋪,稱自己要買實習證明。客服沒有在互動頁面直接回復,而是讓記者加微信聯系。添加後,這位微信名為『想想金融』的賣家告訴記者,實習證明49.9元一個,可選擇任意類型和城市的公司。當記者提出開一家北京互聯網行業的公司實習證明的要求後,這名賣家發來了某知名互聯網公司的名字,並稱公章是『真實的』,稱自己『有路子』。同一個章蓋兩份證明還可以便宜。

  記者詢問其『是否能開國企的實習證明』。不久,該賣家回復,可以開北京一家大型建築類企業集團的實習證明,並讓記者發來姓名、身份證號碼、入職時間、部門等信息,稱可以在實習證明上標注任意崗位的實習信息。記者提出,全部資料留空自己填寫,這名賣家同意了記者的要求,並稱『這樣更真實』。

  記者通過平臺向其支付49.9元後,一個小時左右,該賣家就制作好了一份實習證明並拍照與記者確認。記者從其發來的照片中看到,這份實習證明有相關企業的紅頭名稱,並蓋著印有該單位名稱的印章,個人信息部分留空待填寫,一眼看上去看不出破綻。賣家發貨後,物流信息顯示發自福建省廈門市。

  可刻章可回訪實習證明買賣『玄機』不少

  而記者發現,在QQ群中也有不少與『實習證明』相關的群。這類群裡大多有『開實習證明』的公告,宣稱可以辦理實習證明。一些公告還讓買家聯系群裡特定的人,以『防止受騙上當』。

  記者加入一個名為『實習證明.』的QQ群後不久,便有一名昵稱為『給我手』的賣家聯系記者,稱可以辦實習證明,並稱可回訪。經詢問得知,『回訪』是指學校老師可打實習證明上的電話諮詢查驗證明的真偽。該賣家告訴記者,回訪可以『隨便問,24小時服務。』記者進一步了解得知,該賣家出售的實習證明上留的電話都是賣家自己的,如有老師電話查驗,其可代為回復。這樣的證明,25元一份。

  除了可以蓋賣方提供的公司章,一些賣家還稱,學生自己可以指定任意公司,均可蓋章。一位賣家告訴記者,交30元『定金』就可以把章先刻好。另一名賣家稱:『電腦合成的10塊,刻章50(元)。』

  一些不提供刻章『服務』的賣家則稱,自己的公司章都是『真的』。一名自稱『王老師』的賣家聯系記者稱,可提供北京一家廣告公司的證明,並稱公章是『絕對真實的』。記者詢問賣家是否是該公司員工,賣家則回復稱『我們和公司合作的』,並稱合作方式是會分給該公司一部分錢。

  隨後,記者電話聯系這家廣告公司。公司的王經理告訴記者,與上述賣家合作『絕對不可能』。王經理稱,公司公章有嚴格的使用流程,並有專人看管,『他們的章肯定是假的。』

  別因買了證明丟了誠信

  那麼,為何有高校學生要買虛假實習證明呢?江蘇徐州某高校學生小陌告訴記者,學校對實習有硬性規定,『算一門課』;但自己暑假要准備考研,沒有時間去實習,便選擇買證明來『蒙混過關』。小陌認為,網上買來的證明老師也不會查,『應該沒有問題』。

  北京某高校學生小張暑假一直在參加實習。他認為,學校有需要實習的規定,買虛假實習證明的行為是肯定不可取的。『實習最重要的是鍛煉自己的能力,積累實踐經驗,而不是一紙證明。』小張說,『而且個別學生買實習證明對正常實習的同學是不公平的。』

  國際關系學院副校長李家興認為,實習的本意是讓高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鍛煉專業能力,為以後步入社會做好准備。但個別學生購買虛假證明,『買不來能力』,不僅沒有得到鍛煉,反而損害了誠信。對此,學校應切實加強教育,同時要對實習進一步規范,如可像其他專業課程一樣嚴格監管和考核;對購虛假實習證明的行為,應視同考試作弊處理。

  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曲文勇認為,相關賣家制作提供虛假實習證明,甚至不惜偽造公章,或涉嫌違法。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這些賣家的打擊力度,從源頭上清理售假制假的行為。同時,相關網絡平臺也應加強對自身的監管力度。

  此外,李家興等表示,買賣虛假實習證明涉及社會誠信問題,對這種造假行為,不能僅靠行業自律和學生自律,而是要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要加大買假賣假的成本,如將買賣虛假證明行為記入社會誠信檔案,以更好地遏制相關行為。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