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衛林查看閥杆。攝影:劉維靖
陳衛林能夠成為國營蕪湖機械廠的首席技師,正是因為在如此高難度、高精度的零部件生產中,他仍能夠保證高質量的產品,最大限度地減少誤差。這份高超的專業技能背後,是20年苦心鑽研的沈淀。
從『新人』到『大師』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1997年,現在的首席技師陳衛林還是個剛剛技校畢業的職場新人,他成為了國營蕪湖機械廠的一名普通車工。為了彌補自己理論知識的不足,他利用業餘時間通過自學先後拿到了大專和本科的文憑。在工作中,他虛心求教,將老師傅操作的細節和訣竅銘記於心。在苦練基本功的同時,他還積極爭取承擔各項生產任務,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吸取教訓。耐心和肯鑽研的精神使他很快成長為一名生產骨乾。
20年間,陳衛林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先後完成了300多項零部件國產化自制攻關任務,直接經濟效益達6000萬元以上。在國營蕪湖機械廠的辦公室裡,陳衛林講述了對他來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任務。
在一次某型新機修理過程中,螺栓必須加大尺寸換新。這種螺栓在飛機上需要承受高強度的衝擊載荷,而且制造工藝要求特殊,但國外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國內雖有一家生產卻報價驚人,一架新機光螺栓費用就有人民幣300萬元。
面對天價,陳衛林不禁想到,『不就是一個螺栓嗎?我就不信自己乾不出來!』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