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勁松指導徒弟做實驗。中國青年網記者楊月攝
『劉所那會兒好多次帶領課題組人員進駐配套單位,與艙外服生命系統設計師進行深入交流,就是為了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我印象特別深的是,為了確保產品的原材料質量,他與物質處負責人親自去各原材料廠家選材,並進行試驗驗證,確保原材料的高可靠性。』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科技計劃處副處長張麗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由於研究所當時缺乏載人航天環境試驗設備,劉所便親自帶著設計好的試驗工裝和產品,去航天總體單位開展環境摸底試驗,在北京一呆就是一個月。』
就這樣,兩年期間,在劉勁松的帶領下,課題組堅持不懈,經由產品方案設計、原理樣機、初樣電性件、正樣等多個階段的努力,終於在2007年4月完成產品交付工作,產品伴隨航天員翟志剛圓滿完成了首次出艙任務,直到今天,研究所特種光源生產線還掛著『弘揚航天精神,助我神舟飛翔』的橫幅。
『我進所以來,聽劉所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裝備上的產品交給我們了,就一定要用心把工作做深、做透、做出特色,確保裝備的可靠性,涉及國家的事情來不得半點馬虎。所以,一想到劉所都那麼拼,我們哪有理由不拼呢?』張麗說。
小小的一盞燈,折射的卻是國家特種光源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劉勁松參與研制的機載著陸燈、滑行燈、加油燈等系列特種光源產品也已廣泛應用於十多項國防重點裝備中,而特種光源的意義可不僅限於航天事業,這項技術在民用飛機、探照、野外作業、地質采礦、醫療衛生等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既然目標是遠方,留個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躬耕光電數載光陰,劉勁松初心未改。宇航員出艙邁出的一小步,卻是國產特種光源真正領先世界的一大步。
『你能做,別人也能做,只有不可替代纔有話語權』
很多人都看過《殲十出擊》《壯志凌雲》等講述飛行員故事的電影,很多飛行員遇到危險的鏡頭中,儀表盤都是控制戰斗機最關鍵的部分。
劉勁松參與研制的,就是這個儀表盤,也稱為特種顯示器。
從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到揚我國威的殲十飛機,特種顯示器的前視紅外激光火控系統曾長期落後於世界,導致飛機觀測的分辨率和精准度都不能滿足國防裝備現代化的需求,想去國外買?不可能!這麼關鍵的技術,國外長期禁運和技術封鎖。
難?不怕!面對這個被定位為『國防急需』的關鍵技術。劉勁松暗暗下了決心,難也要攻下來!他一頭紮進8SG91Y1機載高亮度靜電聚焦平視管項目的研制工作,迎著最難的產品--用於國家多項重點機型的前視紅外激光火控系統的核心顯示器件,迎難而上。
劉勁松稱這個過程為『自我革命』:『從單色到彩色,到液晶,再到特種顯示,「你能做他也能做」的事,做成了不是你的能耐,必須做別人做不了的事,必須有自己不可替代的東西,在這個領域裡纔有話語權。「吃著碗裡的」,就得有「看著鍋裡的」那種雄心。』光有雄心不行,還得有恆心。反復試驗、反復攻關、成千上萬次的調整和改造,這種對精品的極致追求,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而在他眼裡,工藝上的細微差別就可能導致高下之分,而這一點點小小的差距就可能使自己落後別人一大截:『爭取一次性做到極致,考慮清楚再開始,總返工一定會影響狀態。』他說。
就是在這樣『極致控』般的堅持下,劉勁松8SG91Y1機載高亮度靜電聚焦平視管項目的研制工作一路高歌猛進,成功使國產戰斗機具有了全天候作戰能力,使地面攻擊和時空攻擊能力大大加強!該項目打破了國外長期禁運和技術封鎖,解決了國防急需,成功地應用到絕大多數國產戰斗機上。
劉勁松的傳奇成果還有很多,比如,主持並參與了我國第一只機載高亮度、高分辨率平視管組件、第一只特種彩色顯示管、第一只機載頭盔顯示管組件、第一套艙外航天服照明及報警裝置、機載大功率雙模行波管及高能點火氣體放電器件等高新技術產品的研制工作。再比如,主持建設了國內條件最好、產量最大、品種最豐的機載特種顯示技術研制線……粗粗算來,他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已經完成了60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重點科研任務的攻關,配套產品滿足了載人航天、殲十飛機等數十項國家重點工程的急需,為提昇我國國防現代化裝備水平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他所在的研究團隊,也已成為我國軍用電子元器件隊伍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研究所的車間裡,到處能看到『堅持質量取勝』的准則。中國青年網記者楊月攝
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國防功臣,每天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時,依然是平和謙遜的,關於他的段子還真不少,比如『去看望在美國讀書的女兒期間,還抽空去參觀了科技博物館,看到了美國最新的科研成果』。談到這兒,他呵呵一笑說,我們不僅要學習西方的文化,也要深入了解他們的創新理念,綜合我們的創新意識,研制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科技產品。
回來之後他經常會感嘆:『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感到自己很渺小。我們國家還在講機械手時,國外的機器蚊子都滿天飛了。』他不斷告誡團隊成員:千萬不能當井底之蛙!一定要保持不斷創新、不斷自我革命的意識,纔能在行業內和國際上立於不敗之地。
現在的劉勁松,已經是國家特種顯示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安徽省微波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合肥工業大學碩士生導師,他卻仍然堅持著關鍵數據自己核對、帶領團隊不斷進行工藝創新前移。『我們產品的合格率每年都在提高,最近幾年已經從88%提高到了92%甚至94%,我們的產品性能則從95%提高到了104%。時刻著眼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可靠性,不領先,你就沒有話語權。』知天命之年的劉勁松,依然目光炯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