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特高壓變電站上的『魯班』——記中國夢大國工匠王開庫
2017-04-27 21:43:47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作者:章斐然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從四川的西昌裕隆到江蘇同裡,從宜賓雙龍到浙江武義,從寧夏靈川到浙江諸暨,三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陰線自西向東,飛架我國版圖。在這三座輸電工程的建設中,有一個身影始終追隨。他就是國家電網生產技能專家、變電安裝高級技師、安徽送變電工程公司項目經理王開庫。

  『業內這樣的人纔不超過2個』

  『煤從天上走,電從遠方來。』隨著我國『西電東送』、能源互聯網建設的大步推進,電網覆蓋的區域越來越廣,輸電距離越來越長,而特高壓變電站的建設成為實現遠距離輸電的關鍵。

  在特高壓這個電網施工領域的最高競技場上,王開庫是絕對的冠軍選手。

  自2011年年初以來,王開庫就一直高蹈在特高壓建設的舞臺。盡管我國特高壓輸電項目的建設剛剛起步,但發展迅猛。這讓王開庫幾乎每到一個項目,都要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

  好事盡從難處得。面對難題與未知,王開庫迎難而上、敢為人先、勇挑重擔,以多項獨創的工法和嫻熟的技巧一次又一次攻克了難關。在裕隆,他帶領團隊設計了的『GIS無塵化』安裝廠房、自制倒運設備小車,保證了設備100%潔淨進入GIS室,最大程度減少外部環境對施工的影響,最終實現了±800千伏特高壓換流站GIS設備的無塵安裝;在武義,他以『聽音讀芯』的絕技,極大地降低了返工量,讓3000多個光纜插接合格率達到100%,保證了工期;在靈州,他以『鷹眼定位』法,將重達76噸的平波電抗器通過5節傾斜的瓷瓶安裝在13米高臺,水平和垂直誤差均控制在1.6毫米內,優於設計標准20%。

  三座特高壓換流站均一次性投運成功,這不僅先後摘取國家優質工程金獎、銀獎,榮獲中國建築工程最高榮譽——魯班獎,也讓王開庫成為安徽電力建設一張響亮的名片。『經常有人點名讓庫哥當項目經理。』安徽省電力公司工會的張寅說,『行業裡有他這樣經歷的人很少,不會超過2個。』

  張寅指的經歷,不僅是王開庫在特高壓領域連續7、8年的累積,還有他此前豐富的崗位經歷。1998年入行以來,王開庫先後乾過110kV、220kV和500kV電壓等100餘座高電壓等級變電站的安裝和調試,崗位也從技術員、項目總工到項目經理,『凡是涉及變電站的設備,基本都乾過』。豐富的崗位經歷不僅讓他對變電站建設所涉及的各個環節都了然於心,且在統籌工作時更能理解各個崗位的難處。

  『我們搞技術的多乾一點,施工單位就能順利一些。』王開庫說。

  『不僅要做產品,還要做藝術品。』

  最近一段時間,長年駐紮在安徽全省各地乃至全國各地施工現場的王開庫,回到了離合肥的家不遠處的合肥肥北500kV變電站項目上。

  隨著安徽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地用電需求也在逐年上昇。肥北項目已是合肥的第四個變電站,也是該省首個同時上兩組100MVA的變電站。項目要趕在夏季用電高峰前投運。與特高壓項目相比,這個工程似乎是『小菜一碟』,但工期緊、任務重,作為項目技術顧問的王開庫絲毫沒有放松。

  肥北變項目是安徽省內第一個全GIS結構的變電站。GIS結構是一個中空的圓柱體,圓柱體內充滿惰性氣體,以抑制高壓電流的電弧,且在安裝過程中要求盡量保證圓柱體內乾淨無塵。

  施工期正值雨水較多的季節,在裕隆創造的無塵安裝就又派上了用場。在施工現場,以不鏽鋼鋼為骨架、透明塑料為牆壁的『透明房子』就是GIS無塵安裝工廠。這個『透明房子』以鋼為骨架,塑料為牆壁,通體透明,只在『天花板』上開兩個小窗供吊鉤通過,一個大窗供大件設備吊放安裝。『窗戶』只在使用時打開,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工地粉塵以及天氣對施工的影響。此外,施工期間,『透明房子』的四角還會安裝攝像頭,供遠程監視,以便及時發現和發現緊急事故。

  肥北項目現場的GIS無塵安裝工廠

  人在進入無塵安裝工廠時,需要經過無塵處理,如同進入無塵車間一般。 (人民網記者章斐然攝)

  如果說對GIS結構安裝過程的『潔癖』是工程的客觀要求,那麼王開庫對於其他施工細節精度的追求可以用『完美主義』來形容。

  在檢查繼電保護小室的線路時,他連開了幾個櫃門,都搖搖頭。原來是嫌電線整理得不整齊。他隨手從手機裡翻出一張照片說對記者說:『要做到這種程度纔可以。』照片中,藍色的電線經緯排布,一絲不苟。

  王開庫對比手機圖片與施工現場(人民網記者章斐然攝)

  『在安全和質量的基礎上,我們不僅要做產品,還要做藝術品。』他說,『網上經常有照片說德國人的機器,打開後內部也是整整齊齊的。既然他們能做到,我們應該也可以。』

  『天氣預報說下午有雷陣雨,正好讓工人們留在室內把電線整理好。』一邊吃著中飯,王開庫一邊又開始調整工作安排。

  『跟著庫哥乾,能取到真經。』

  在工作中要求嚴格的王開庫,在工地上被同事們親切地成為『庫哥』。作為技術骨乾,王開庫的名頭早已是響當當,新進的員工都爭著當他的徒弟,請他做技術顧問,因為『跟著庫哥乾,能取到真經』。

  王開庫在創新創效工作室開展頭腦風暴(資料圖)

  從2013年開始,王開庫逐漸從單一的『師帶徒』、單個隊伍『傳幫帶』向團隊機制轉變,牽頭成立了『青年創新創效工作室』、『王開庫專家創新工作室』、『勞模創新工作室』,充分發揮『比學趕幫超』的作用,並積極投身人纔梯隊的培訓中,將個人的積累和經驗充分共享,轉化為團隊進步和創新的沃土。

  幾年來他勤於探索,創新突破,牽頭創立行業工法7項,取得國家專利授權6項,10餘項科技進步成果在安徽省電力公司及中建電協上獲獎;20餘項QC成果在安徽省電力公司及中建電協上獲獎;發表科技論文20餘篇,參與編制的多項培訓教材、施工工藝導則等在國家電網公司平臺發布。

  現在,許多當年王開庫手把手教出來『徒弟』已成長為新的技術骨乾,獨立負責項目。2014年,他還將得意的徒弟盧少鵬推薦到巴西參加±800kV美麗山水電站特高壓直流輸電項目的建設。

  今年,早已多項榮譽壓身的王開庫被評為安徽省勞模。五一後,開庫勞模創新工作室將進行揭牌,繼續承載開拓創新、培養人纔的使命。王開庫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到學校,與學生們進行直接交流。

  變電站的施工現場往往遠離城市,工期短則半年,長則1-2年。長年累月地在工地上生活是王開庫和所有技術工人們生活的常態。『一年之中有時只有過年的那一天在家。』王開庫告訴記者。提到家人,王開庫言語中滿是愧疚。『基本錯過了孩子的童年。』他說,『但是這活兒總要有人乾。』

  緊接著,王開庫馬上又要動身奔赴下一個特高壓項目了。

  這是一條從新疆昌吉到安徽古泉的電網,從西北邊疆直抵江淮腹地,勾畫出一條對接『一帶一路』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伏線。±1100kV,代表著特高壓輸電技術的新紀元,也意味著更多未知的挑戰。

  中游擊水,奮楫者進;長野征程,篤行者遠。帶著始終未改的工匠精神,王開庫又將啟程。

責任編輯:遲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