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0.4毫克』的重量級醫生)
某種意義上,0.4毫克成了人們口中最能代表嚴仁英的分量。
這個分量藏在中國幾乎每一個生命開始孕育的時候。由於嚴仁英的推動,中國孕婦開始在備孕前後每日口服補充0.4毫克葉酸,以預防新生兒神經管發育畸形。世界衛生組織備孕葉酸的補充標准由此確定,60餘個國家的公共衛生政策也因此得到改寫。
在此之前,嚴仁英調查發現,圍產期中,差不多每40個胎兒中就有一個死亡。而在不良妊娠結果裡,胎兒神經管畸形的問題發生率高達4.7?,居於首位。在有文獻報道的20多個國家近20年的神經管畸形發生率只波動在0.3??2.1?。
1990年,嚴仁英著手神經管畸形胎嬰兒的防治研究工作,那一年,她已經77歲。

幾乎沒有辦法統計,她的研究把多少家庭從胎兒畸形的陰影中解救出來。而這並不是嚴仁英經歷的唯一一次『解放』。
她是南開大學創始人嚴修的孫女,王光美的三嫂。她也是『不老的老人』,時間一度都無法把她束縛。
在家人的回憶裡,90多歲的嚴仁英依然要求去醫院上班。在上班前一天,她就開始念叨:『明天要上班了!』
那一天她會比平時早起一個鍾頭,洗漱完畢,吃完早飯,靜靜地坐在客廳裡等著。
她最先倡導把妊娠檢查從懷孕後7個月提早到孕後40天,還為抗早孕藥物研究奠定了基礎。她剛24歲就跟著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教授學習,新中國剛成立時,她從美國進修歸來,第一個參加的工作就是為被收容的妓女檢查身體。52歲的時候,她在北京遠郊密雲縣,一邊辦學習班培養『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生,一邊治療婦科病。
嚴仁英為此幾乎跑遍了密雲水庫的庫南庫北。那時農村連最基本的預防注射都沒有,更沒有解剖模型,嚴仁英只能買來一條狗解剖給學生講課。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醫生董悅曾和嚴仁英一起下鄉調查。她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在當時的觀念裡,城裡人懷孕六七個月後到醫院檢查,農村的孕婦就等到要生了纔來醫院,可真要有什麼問題,那個時候都已經晚了。』董悅曾在甘肅農村見過因出血太久而瀕死的孕婦。
下鄉調查對嚴仁英來說是家常便飯,70歲的時候,她和同事還在順義的7個鄉,完成了1998例妊娠婦女的調查。也是在那時,她開始注意到中國胎兒神經管畸形發生率高的問題,並提出利用國外的技術和資金以及中國人口數量龐大的特點開展合作研究。
那是一個折合上億元人民幣的合作。即使在今天,這樣規模的研究也不多見。 美方遲遲不敢敲定,作為首席科學家的嚴仁英一遍又一遍地給美方打電話,又帶著美國科學家到基層走訪,合作纔最終被確定。
根據《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經過20多年對葉酸的推廣,神經管畸形問題『下降幅度達到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