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 如果將一架戰機比作一個人,那麼戰機內無數零部件就如同人類器官一樣,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任何一個部分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整體機能。人類生病可以向醫生尋求醫治,你有沒有想過,戰機『生病』時是誰令它們重新恢復機能的?
25日,記者跟隨『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安徽行團隊來到國營蕪湖機械廠,見到了航修人陳衛林。
陳衛林是國營蕪湖機械廠的首席技師,主要從事關鍵、核心零部件生產加工,因為專業技能高超,在許多精度高、加工難度大、形狀復雜、任務緊急的零部件生產中,陳衛林被指定為唯一的加工者,可以說,他是一位為戰斗機『治病』的『醫生』。

工作中的陳衛林。攝影:劉維靖
一個磨損的零件交到陳衛林手上,首先要檢查的是這個零件是否能被修復,如果不能被修復,他需要按照這個磨損零件的樣子制造出一個嶄新的零件。測繪圖紙、設置加工流程、加工零件,說來容易的幾個步驟都需要極高的精准度。
陳衛林說,這幾個步驟中最難的,要數設置加工流程,『加工工藝中每一步都要嚴格設定參數,不同的工藝安排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也會直接關系到後續加工產品的質量。機械加工不僅需要專業知識的儲備,還需要長期的摸索和經驗積累。』
陳衛林手中的閥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閥杆與壓蓋的間隙大小只有十五分之一的頭發絲兒那麼細,這個間隙的大小直接影響到飛機性能的發揮,而流程中的參數中哪怕有那麼一點變化,甚至是同樣材料的不同批次,都可能會影響零件最後的質量。

陳衛林查看閥杆。攝影:劉維靖
陳衛林能夠成為國營蕪湖機械廠的首席技師,正是因為在如此高難度、高精度的零部件生產中,他仍能夠保證高質量的產品,最大限度地減少誤差。這份高超的專業技能背後,是20年苦心鑽研的沈淀。
從『新人』到『大師』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1997年,現在的首席技師陳衛林還是個剛剛技校畢業的職場新人,他成為了國營蕪湖機械廠的一名普通車工。為了彌補自己理論知識的不足,他利用業餘時間通過自學先後拿到了大專和本科的文憑。在工作中,他虛心求教,將老師傅操作的細節和訣竅銘記於心。在苦練基本功的同時,他還積極爭取承擔各項生產任務,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吸取教訓。耐心和肯鑽研的精神使他很快成長為一名生產骨乾。
20年間,陳衛林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先後完成了300多項零部件國產化自制攻關任務,直接經濟效益達6000萬元以上。在國營蕪湖機械廠的辦公室裡,陳衛林講述了對他來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任務。
在一次某型新機修理過程中,螺栓必須加大尺寸換新。這種螺栓在飛機上需要承受高強度的衝擊載荷,而且制造工藝要求特殊,但國外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國內雖有一家生產卻報價驚人,一架新機光螺栓費用就有人民幣300萬元。
面對天價,陳衛林不禁想到,『不就是一個螺栓嗎?我就不信自己乾不出來!』

陳衛林為青年員工講解加工流程。攝影:劉維靖
憋著這樣一口氣,陳衛林和團隊成員們開始了一段飽受煎熬的攻關歷程,大量收集現有的技術信息,從材料選型到切削參數,從強化工藝到試驗條件,一點點積累原始數據,一次次反復試驗論證,不知經歷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也不知承受了多少次失敗的壓力。
第一件與國外技術標准完全一致的螺栓終於制造成功時,讓陳衛林有一種『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的感覺。
高難度、高精度的任務帶給陳衛林數不清的歷練,陳衛林將重任之下的壓力轉化為精益求精的動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將自己磨礪成了一位航修大師。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技能大獎、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蕪湖市技術狀元……無數榮譽稱號被他收到囊中。
從『徒弟』到『師傅』 工匠精神代代相傳
陳衛林個子不高,一人走在寬敞的廠房裡並不矚目,但他的身邊總是有一幫年輕人圍著,那些是他的徒弟們。他不僅將自己掌握的工作訣竅、新知識、新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員工,也在以自身精益求精的鑽研精神影響著他們。

國營蕪湖機械廠車間內印有『精工細作,精益求精』的標語。攝影:劉維靖
陳衛林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夠20年如一日地潛心鑽研技術,有一個人對他的影響很大,那就是他的父親。陳衛林出身農村,家庭條件並不富裕,他的父親從事的是『彈棉花』的手藝活兒,因為彈得好而在當地小有名氣。陳衛林剛參加工作時,時常受到父親的教誨:做一行就要認真執著地把這一行做到最好。
帶著父親的教誨,陳衛林在鑽研技術的過程中愛上了自己的工作,常人看來略有些枯燥的工作內容對於陳衛林來說每天都是新的挑戰。父輩傳承下來的工匠精神,現在又由陳衛林向徒弟們傳授。

陳衛林和他的徒弟們在『陳衛林大師工作室』前合影。攝影:劉維靖
在陳衛林的悉心指導和幫助下,一批又一批技能過硬的人纔在省、市技能大賽中脫穎而出。陳衛林一直認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枝獨秀比不上整個團隊的優秀,所以,在傳藝的過程中,陳衛林總是竭盡全力,毫無保留。
『言傳還要身教,身教大於言傳。』陳衛林深信,這也是工匠精神的內涵之一。在成為『大國工匠』的路上,陳衛林和徒弟們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