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1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工信部部長苗圩、副部長辛國斌等在講到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時表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營造良好環境,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
全球價值鏈如今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日益明顯,誰佔據了價值鏈的核心環節,誰就掌握了利益最大化的主動權。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中國的『制造市場』成為眾多國際企業的必爭之地。然而,『中國制造』雖然遍布全球,但因較低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長期屈居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其主因就是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誠然,創新發展,是推動『中國精造』的源泉。於企業發展而言,並不是阻力,也不是擺設,而是一種珍貴的內生動力。這種創新對於企業來說,應該保護、傳承,並持之以恆地發揚下去。尤其在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後,在全球采購、全球營銷的大環境下,『中國制造』究竟是淪為只為他人做嫁衣的生產制造商,還是奮起直追成為能和國際企業同分羹、平起平坐甚至將其超越的優秀企業,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重要難題。
然而,我們也必須意識到:由『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精造』是個長期的、曲折的過程,其中必然要經歷改革的陣痛與前進的艱難。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面臨著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內部轉方式調結構壓力加大等挑戰。筆者認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精造』發展,應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塑造民族品牌為中國精造打造飛揚旗幟
民族品牌包括老字號和現代企業,它是一個文化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在現代化、全球化浪潮的激蕩中,如果品牌建設的比較好,品牌資產提昇很快,對推動『中國精造』大有裨益。史考特·泰格說過,『能俘獲你的心的品牌就能促成行動;能俘獲你的感情的品牌便能得到青睞』。可見,從消費者自身出發塑造民族品牌的核心競爭力,盡量滿足消費者對民族產品的認同感至關重要。同時努力使民族品牌中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也能為『中國精造』激發蓬勃活力。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民族品牌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民族品牌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品牌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就能充分展現中國品牌的獨特魅力,為中國精造打造飛揚旗幟。
弘揚工匠精神為中國精造注入內生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對全球價值鏈的有效參與,實現了進出口貿易穩步增長,推動了經濟結構昇級,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貿易大國。作為『世界工廠』和『制造大國』,中國正處於重要的發展時期。同時恰逢實施《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中國制造將邁向中國精造的轉型期。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工匠隊伍建設將起到重要作用。
『磨礪當如百煉之金,急就者,非邃養』。匠意,就是不只有工匠的技藝,還有工匠的信仰和情懷,可以讓工匠精神從匠心變為匠魂。工匠體系的建設不只是培養一批工匠人,而是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整個制造的每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國家需要把工匠精神建設作為一個從上到下的系統工程。從頂層設計、外部環境、國民教育、文化傳播、技藝傳承等多方面多層次發力,要挖掘、整理、傳承傳統產業中蘊含著的工匠技藝和工匠精神,結合現代科技水平,進行理論昇華與實踐創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精造業。
推動企業創新為中國精造裝上強勁引擎
從國際上看,全球價值鏈正進入新一輪調整昇級周期。發達國家為復蘇經濟,紛紛開始回歸制造業,實現『再工業化』。比如美國實施『先進制造業』戰略,德國推進『工業4.0戰略』,英國和法國分別實施了『高價值制造』和『新工業法國』戰略。而發展中國家也加快了融入中低端制造環節的進程。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衝擊下,創新發展是推動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的強勁引擎。
在市場機制作用下,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可能會導致市場重新洗牌;一項創新產品可以讓一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給創新主體帶來超額利益。創新是國家強盛的根本支橕,也是推動『中國制造』轉向『中國精造』的動力源泉。企業強則國家強,只有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纔能提昇創新意識和能力,不斷推出中國精造的代表作。
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激蕩著億萬人民共創未來的澎湃激情,『中國精造』的雄起更是連接著全中華兒女的民族驕傲感。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識凝聚起13億人不懈奮斗的磅礡力量,推動『中國制造』邁向『中國精造』的機遇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發揚工匠精神,弘揚民族品牌,推動創新發展,讓中國制造邁向中國精造,讓中國品牌成為國際品牌,努力書寫中國工業文明新篇章。(作者系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張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