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日17日,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與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組合體在垂直轉運中。
36臺發動機助我完成快遞運輸任務
在解決了運輸物品『安全』問題,動力問題就成了工程師必須面對、解決的一道艱巨任務。
在快遞車上,工程師給我裝有25N、120N、150N、490N四種不同推力量級共36臺發動機,他們通過默契的配合,力保我在太空飛行速度是子彈飛行速度8倍的情況下,能夠實現『俯仰有度,動靜自如』。
作為飛船的動力源泉,每一臺發動機的工作精確與否,都關系著整船的飛行任務能否順利完成。我的運載量大,這就要求發動機工作時間和工作次數需要成倍增加,這也就意味著發動機可靠工作的裕度下降。如何在較短的研制周期內,大幅提高各發動機的工作可靠性,就成了擺在工程師面前的又一道難題。
經過充分論證比較,工程師們決定對於25N、120N、150N發動機的技術狀態進行適應性改進設計,在不改變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發動機工作溫度,這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動。由於發動機工作涉及霧化、燃燒等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不僅需要理論分析和仿真計算,還需要大量的試驗驗證。工程師們並沒有因此心生倦怠,而是凝心聚力,迎難而上。在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我的各級系統均采納了發動機的改進方案,滿了型號總體提出的技術要求。
在確保可靠性的基礎之上,為實現我更優的工作性能,工程師們還提出了采用高性能的第二代490N發動機。歷經10年時間,第二代490N發動機突破了7項關鍵技術,實現了490N發動機的更新換代。第二代490N發動機在我身上使用,不僅工作次數提高了10倍之多,而且密封性能更高,所有的技術指標完全滿足我太空快遞運輸貨物的任務需求。
說了這麼多,都是我這個太空『快遞小哥』的自我情況介紹。現在,我更期待我成功地執行第一次任務,因為這不僅意味著攻克了不少技術難關,更意味著中國乃至世界載人航天史上又一新的裡程碑。(文/於子茹,孫維、劉峰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