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87.6%中小學實現網絡接入
甘肅的老師在主持,雲南的老師在上課,海南的老師在舉手提問,上海的老師在旁邊鼓掌,『講得好,就點贊,沒有邊界。』這是滬江首席教育官吳虹在接受未來網記者采訪時描述的一個畫面。
吳虹介紹說,通過互聯網的手段,這些老師和在線課堂得以互聯互通。被互聯網改變的不只是農村和偏遠地區學校的老師,還有支持這些學校的支教模式。
每年寒暑假,不少大學生就會帶著行李,到貧困地方支援那些學生,這是傳統的支教模式,互聯網的普及打造出了『互聯網+支教』的模式,一根網線就能鏈接大學志願者和鄉村學校。
『如果全國那麼多高校那麼多的支教團隊都願意用「互聯網+」的方式,那些缺少老師們的鄉村學校,就會發現有大量的志願者在網上願意服務他們,會大大提高效率。』吳虹說。
『互聯網對教育帶來的是「最簡單的,最直接了當的一種變化」,它給了在貧困或偏遠地區的孩子以前不可能想象的到北京的中小學課堂來「聽課」的機會,現在靠手機APP就能實現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藍在接受未來網記者訪談時表示。
未來網記者從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發布的《回望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進展情況》獲悉,目前,全國中小學(除教學點外)中,87.6%的學校實現網絡接入,配備多媒體教室280萬間,佔普通教室的79.4%;82%的學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其中53%的學校實現多媒體教室全覆蓋。學校統一配備的教師終端、學生終端數量分別為768萬臺和1026萬臺,學校的信息化應用基礎條件進一步夯實。
互聯網打通優質教育輸送破解中西部教育資源匱乏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傳統行業產業轉型昇級的重要動力,利用信息化打通優質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地區輸出的通道,讓中西部學生在課堂上同步接受質量較高的基礎教育,已經成為破解中西部教育資源和優秀師資匱乏問題的有效途徑。』新東方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俞敏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在互聯網推動下,教育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教育扶貧帶來了機遇。
『「扶貧先扶智」是精准扶貧議題下的重點,在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的束縛下,傳統貧困地區所能觸及的教育資源還不足以支橕其實現脫貧的目標。』長期探索互聯網+教育的滬江創始人兼CEO伏彩瑞表示,互聯網天生具有公平屬性,它可以將優質資源的供給者和需求者連接在一起,最終達到教育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實現教育扶智、數字脫貧。
今年『教育扶貧』概念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並且李克強總理提出了2017年的教育任務——『辦好公平優質教育』,強調要持續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辦學差距。
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教育工作者,淮安市教育局局長張元貴對此感受頗深。他認為,『互聯網+教育』為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和弱勢群體孩子提供均等教育機會,讓他們得到所需要的教育,最終脫離貧困,創造新的未來,這是最根本的、最徹底的扶貧,也是這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辦好公平優質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全國政協委員袁偉霞認為,互聯網+教育可有助於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 『優質的教育資源,用相對很低的成本送到邊遠的地區,縮小這些地區的由於教育資源的差異導致的教育的差異』,袁偉霞委員表示,這將有利於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助推教育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