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需制宜引導新建住宅供應
有關專家認為,熱門城市新建住宅豪宅化傾向,對於當前樓市回歸『住』的屬性,有兩個方面的負面效應。
一是傳導房價上漲壓力,助長樓市泡沫。浙江豪世華邦地產置業經理王博說,從地產行業規律看,新建住宅價格是二手房價格走向的指南針,一個高端項目入市,立馬給周邊新建住宅、二手房帶來了漲價空間。
二是住宅供需結構失衡,引發其他問題。新建住宅的豪宅化趨勢帶來新房供應結構失衡,這既使剛需人群的置業需求無法得到最基本的滿足,也使得豪宅的去化成為潛在問題,不利於房地產市場長遠健康發展。
在某直轄市從事公關行業的『入城剛需』購房者杜洋直言,如果城區變成豪宅區,意味著以往市民平等共享的基本教育和醫療資源,將被資本圈佔、專供富人權貴,加劇並顯化了社會不公。
業內人士表示,一線城市和熱門二線城市的高端住宅供需兩旺,表明『豪宅化』有一定合理性,但從樓市平穩健康發展來看,這一現象勢必不能過度、無序發展,宜因需制宜加以引導。
專家認為,遏制房地產市場豪宅化趨勢,讓住房回歸居住屬性,首先要在源頭端做好控制和調節。有關部門在規劃審批新建住宅供應結構時,應更加量化、細化、前置化,在充分掌握購房者需求結構的基礎上,規劃相應供給,促進供需匹配。
記者了解到,北京、上海等地都提出了關於滿足剛性住房需求的調控政策。北京提出,加大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應比例,保證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所佔比重不低於70%;上海提出,根據地塊不同情況,進一步增加商品住房用地中保障性住房(含人纔公寓)配建的比例和房地產開發企業自持住房的比例。
專家表示,這些措施收效關鍵還在於執行到位。此外,對於天津、杭州、南京等『准一線城市』、熱門二線城市而言,也宜及早應對新建住宅豪宅化、避免剛需樓盤供應不足,纔能有效緩解房價上漲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