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海花二十幾萬新蓋了一棟房子,做『農家樂』,正在裝修。站在桃園的田埂上,他的言語中充滿了期待:『桃子上市時就能派上用場,采桃的游客就不用再為吃飯發愁了。』『我的收入是靠種田得來的』


三四月開花,五六月結果。這是大自然與勤勞桃農的約定。這份約定不止『三生三世』,而是地久天長。
一朵,兩朵,三四朵……桃花正次第開放,雖然今年桃花比去年晚開了幾天,但對杜富海來說卻是個好消息。一方面,他有足夠的時間把自己種的有機草莓賣完;另一方面,還給他騰出時間『把想做的事做完』。
杜富海想做什麼事呢?他指了指桃園裡的一棟房子。『這是花二十幾萬新蓋的「農家樂」,正在裝修,桃子上市時就能派上用場,到時候采桃的游客就不用再為吃飯發愁了。』
『農家樂』是杜富海心中期望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桃園的『第三次收益』。杜富海解釋道——
第一次收益當然是桃子本身。『40畝桃園,從大分類上來說有油桃和水蜜桃,水蜜桃又有千代姬、白鳳、拂曉和良元4個品種,全是有機種植。一般5月底上市,9月退市,總產量2.5萬公斤左右,每公斤16元的價格已經堅持十幾年了,一季桃子總收入超過40萬元。』
第二次收益來自林下經濟。杜富海指著已長了很高的草說:『這可不是雜草,是我們特意種的黑麥草。』黑麥草當然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它是500多只鵝與1000多只雞的『口糧』。草雞、老鵝、草雞蛋,一年又能帶來近10萬元的毛收入。
現在,桃園能夠帶來50萬左右的收入,而種的10畝高架有機草莓一年還有30萬左右的收入。杜富海的『小目標』是年收入超過百萬,農家樂是他實現夢想的重要支橕。
杜富海與父母同住,一家6口,無論總量還是人均,收入水平已經在戴莊名列前茅。但他的自豪感比別的農民更為強烈。因為——『我的收入不是打工、辦廠掙來的,而是靠種田得來的,靠的是產業一條龍!』
而這,恰恰是他的師傅——趙亞夫多年的夢想。
屢敗屢試仍然堅持『綠色生產』
杜富海是位『80後』新型農民,對農業和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棄工從農、以農致富,是著名農業專家趙亞夫的弟子。
趙亞夫弟子眾多,但杜富海不可替代。
上周四我們采訪時,年過古稀的趙老特意陪同到場,而且『執意』要讓記者看看杜富海的草莓大棚。大棚裡,草莓像花盆一樣種在架子上,這就是趙亞夫推廣的高架種植法。『草莓在半空,人就不用彎腰打理了,勞動強度會下降很多,而且果子不接觸土壤也更乾淨。』
『這裡還有故事呢!』趙亞夫的話起了個頭,笑著望向了杜富海。心領神會的杜富海講起了自己種草莓的故事。
『2012年,在趙主任的鼓勵下,我開始嘗試種植有機草莓。』杜富海說,『草莓很嬌氣,容易生病。而有機種植不能打農藥,風險很大。』果然,第一年下來,『90%的苗都病死了,顆粒無收』。
『第一年不成功,有思想准備,也沒灰心。』但讓杜富海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第三年仍然不成功。『還沒到掛果時,苗子就開始枯萎、病死。』『這時候,有鄰居勸我偷偷打點農藥,好歹也能收點果子,減少損失。』但杜富海守住了『底線』,他說:『我是趙主任的徒弟,不能不聽趙主任的話,一定要堅持綠色生產。』
第四年,失敗還是如期而至。『這個時候我也動搖了。我給老婆說,沒臉見趙主任,乾脆出去打工算了。』最後,還是趙亞夫一番鼓勵的話留下了他。
屢敗屢試,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五季草莓生長過程中,雖然也有病蟲害,但畢竟控制住了。今年春節前開始掛果,現在仍在盛產期。『由於是有機種植,每公斤40元的價格還是供不應求。婦女節那天,一下子來了100多人,草莓都被采空了。』
采訪中,杜富海的電話不斷響起:有人預約賞桃花、采草莓……
看著杜富海忙碌地接電話,一旁的趙老微微抿著嘴,眼裡透著慈祥,欣慰之情溢於言表。
趕上了種田的『好時代』
年收入接近百萬,家裡新蓋一處房子,新添置了一輛二十幾萬的小轎車,在同村人的眼裡,杜富海是個成功的『80後』。
能夠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杜富海覺得除了自身努力,主要還是趕上了種田的『好時代』。
『種田最怕沒技術。我卻遇到了鎮江最好的農業專家趙亞夫,在他的帶領下,戴莊名氣越來越大,個人也跟著受益。』杜富海還說,老百姓日子普遍紅火起來,對農產品的要求也高了,樂意花高價買放心的農產品。我們種的有機大米、有機水蜜桃、有機草莓纔能賣上好價錢。
當然,杜富海說的『好時代』還包括互聯網。他打開微信,裡面有六七個微商,就是這六七個微商,幫他能銷掉了80%的桃子和近一半的草莓。『看,這個微信名叫「歡爺」的人,去年幫我賣了近千斤水蜜挑;還有這個叫「夏朵」的人,在南京開了個服裝店,每年都要七八十箱水蜜桃送給客戶。』杜富海邊翻看微信邊感嘆:以前農民創業真難,既要種得好,還要能銷售。現在有了『互聯網+』,只要你種出來的東西好,他們會找上門,而且年年來,很穩定。
『老聽別人說「互聯網+」,現在纔真知道它的好處了。你看,我連他們的真名都不知道,很多時候他們從網上付賬,我找物流發貨,連面都不用見。』
互聯網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解放了農民。用杜富海的話說,你只管把東西種好,種到全村全鎮全縣最好,乃至全市全省最好。當然還要誠信,不能摻假,不能缺斤少兩。『銷售的事,互聯網就幫你擺平了。』
綠色產品+互聯網,是杜家農產品銷售不愁的兩大原因,其中,最核心的還是綠色。『互聯網上賣的東西多了去了,人家為啥非要來「+」你,當然是你的東西有特色、質量好,人家吃了還樂意再吃。』杜富海坦言沒有研究過『一號文件』,但他對綠色生產方式有著自己的獨到理解。
不僅僅杜富海鍾情於綠色種植。如今,綠色生產、有機栽培,已經成為戴莊的名片。
鎮江市勞模、戴莊村黨總支書記李家斌自豪地說,堅持10多年的有機種植,戴莊這個昔日落後的小山村已經變成了『白富美』。『我們有4000多畝土地連續8年沒有使用化肥,土壤有機質每年增加5%,指標絕對值超過了2,是鎮江地區有機質含量最高區域之一。』去年,南京師范大學生命工程學院在戴莊做了一項生態測試:戴莊稻田間已有127個生物物種,且80%都為益蟲,形成了閉合的食物鏈;而鄰村不搞有機種植,稻田中的物種只有二十幾個,且多為害蟲。
『有機種植這條路走對了。』李家斌說,一方面,環境得到了修復,青山綠黛、白鷺齊飛,戴莊處處是美景;另一方面,群眾富裕水平大幅提昇,截至去年,戴莊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超過2.3萬元,在句容排名靠前,早已甩掉了貧困帽子。
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來到杜富海的桃園,走進戴莊的田間地頭,我們就能真切感受到這句話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