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連續10個季度位居全國前列、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重慶市,房地產市場卻一直保持基本穩定,近三年每年主城區成交量穩定在2000萬平方米左右,房價波動幅度在10%以內。重慶樓市是怎麼『穩得住』的?堅守民生屬性,長短結合調控市場,推進供給側『三端管理』……是重慶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機制化探索。
『三端管理』滿足多層次需求
不久前,174位租房者高興地拿到鑰匙,准備入住他們位於重慶主城區龍湖『冠寓』長租公寓裡的『新家』。相較傳統『獨門獨戶』的租房體驗,長租公寓有著超大的閱覽室、廚房、洗衣房、24小時健身房等公共空間,可充分滿足青年租賃人群的居住以及社交需求。一開業,就有超過90%的出租率。市場化長租公寓的出現,是重慶住房供給體系裡的新成員。
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的重慶,城鄉和區域差距大。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鎮住房需求一直較為旺盛。而與此同時,隨著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推進,作為重要節點城市的重慶的戰略地位凸顯,房地產市場無疑成為資本流入的『窪地』,甚至成為『熱錢』炒作的對象。
對此,重慶逐步構建起了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即『高端有約束,中端有市場、低端有保障』。
『高端有約束』即重慶市針對高端住房用房產稅進行調控。
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教授馬智利表示,無論房價怎麼調控,總有20%-30%的低收入群體無力購房,這部分人群主要靠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賃住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解決;其餘的人群則主要進入市場購房,而對於購買高檔商品住房的要征收一定比例的房產稅。住房供應的『雙軌制』以及對住房供給的『三端管理』,使得重慶的房地產市場成交量基本保持平穩,而同時又能保障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
『三個關鍵環節』穩定市場預期
在重慶房地產市場沒有『大起大落』背後,是政府『有形的手』,始終抓住土地供給、建設規模、金融杠杆三個關鍵環節,打好調控政策『組合拳』。
為適應市場需求,重慶國有土地儲備機構遵循『超前儲備、一步到位、細水長流』的原則,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儲備了充足的發展用地,較好滿足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需要,有效破解了土地供應短缺導致房價大幅上漲的『魔咒』。自2002年實施土地儲備以來,重慶共儲備了約40萬畝土地,10餘年間已通過『招拍掛』出讓了20餘萬畝,做到了『手有餘糧心不慌』。
與此同時,重慶從城市發展規劃入手,按平均每1萬人1平方公裡控制城市開發規模,按人均30-40平方米控制住房開發總量,並按房地產投資佔年度固定資產投資25%左右的比例進行流量調控,從而確保房地產供需基本平衡。
金融調控的核心環節就是按揭比例。針對不同住房需求,重慶實行差別化住房按揭貸款政策。首次購房首付20%、二套房首付30%、三套及以上(貸款未結清)全首付,引導銀行資金合理配置。據重慶市銀監局統計,截至2016年底,重慶全市房地產不良貸款率僅為0.6%,低於同期各項貸款不良率約0.5個百分點。
精准調控有效遏制『炒房客』投機
去年四季度以來,受外省市購房人群『湧入』的影響,多年比較平穩的重慶主城房地產市場一度十分活躍,房屋成交量、成交價格雙雙出現上昇態勢。針對市場突然出現的異動,從2017年1月上旬開始,重慶市國土房管部門連續出臺多項『精細化』的調控措施,特別是發揮重慶房產稅的功能,有效地遏制了『炒房客』的投機行為。
近年來,重慶在全國率先開展個人住房房產稅征收試點,其中為限制外地人群入渝炒房,規定在本地無戶籍、無工作和無單位的『三無』外來人員在重慶購房,從第二套開始征收房產稅。而在發現『炒房客』大量入渝苗頭後,重慶市及時出臺調控措施,調整房產稅對外來人員購房征稅的政策,將『「三無人員」個人新購的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調整為『從首套開始征稅』,迅速構築起一道針對外地炒作資金的『防火牆』。
重慶市國土房管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2月上旬,重慶主城區商品住房建面均價7640元/平方米,較去年12月均價僅微漲0.8%;外來人員在主城區購房佔比由去年底今年初一度達到最高的44%回落到2月份的23%,而且有近57%的外來人員認購的房屋已辦理或正在辦理退房手續,外來人群炒房勢頭迅速得到遏制。
融創中國西南區總裁商羽表示,重慶市一系列精准調控政策,體現了對房地產市場風險的高度警覺,及時平抑了市場的異動。
此外,以『首付貸』『場外配資』為代表的金融杠杆手段去年也在部分熱點城市『興風作浪』,引起房地產市場巨大波動。去年年初,重慶在市場監測中發現『首付貸』苗頭後,立即開展了專項清理排查,也將風險化解在萌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