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無人駕駛更安全? 從看到緊急情況到剎車只需0.1秒
2017-03-24 08:51:4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迪拜在市中心試運營的無人駕駛客車。新華社發

  『無人汽車自己開動了。』隨著工作人員的提醒,汽車緩緩起步,隨後上路、變道、加速……一輛普通汽車靈活地穿梭於高速公路上,車頂戴著一個高速旋轉的『帽子』,讓人感到新奇。從車窗望進去,纔發現駕駛人的雙手並沒有放在方向盤上,這輛車在『自己走』。

  這輛百度無人駕駛汽車正在進行的是北京開放高速路的自動駕駛路測。從位於海淀區上地科技園區的百度大廈出發,駛入G7京新高速公路,經五環路,抵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然後按原路線返回,全程近30公裡。

  近看,車體由普通汽車改造而來,構造基本沒變。車內則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線纜和幾臺電腦。駕駛人坐在主駕駛位置,雙手沒有觸碰方向盤,雙腳也不踩剎車和油門,另一人在車後座控制電腦系統。『這臺車安裝了「眼睛」和「大腦」。「眼睛」位於車頂和車身,「大腦」就在這裡和後備廂。』後座的技術人員介紹說。

  無人駕駛是什麼

  傳感器是『眼睛』,能360度感知路上物體的遠近深淺;車輛控制技術是『大腦』,能實時感知環境信息

  通俗地說,無人駕駛就是讓汽車自己擁有環境感知、路徑規劃並自主實現車輛控制的技術,也就是用電子技術控制汽車進行的仿人駕駛或是自動駕駛。

  專家介紹說,車身安裝的傳感器,就是它的『眼睛』,能360度感知路上物體的遠近深淺,常見的傳感器有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超聲波雷達及組合導航模塊等。無人車的『大腦』就是車輛的控制技術,能根據實時感知的環境信息、高精度地圖,實現最優路徑規劃,預測周邊車輛和行人的行為和意圖。在交規和路況允許下,無人駕駛汽車會按照最高時速行駛,以提高行駛效率。

  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林元慶介紹說,百度無人駕駛汽車是利用人工智能,通過使用攝像機、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GPS等系統來感知周圍環境,決定最優行車路線,實現無人工乾預的全自動駕駛。

  『百度無人駕駛汽車的核心技術是百度汽車大腦,它可為汽車提供自動駕駛整體解決方案。』林元慶說,這些技術包含計算機視覺、高精度地圖與定位、多傳感器融合、智能決策規劃等,運用於汽車啟動、行駛和停車的整個過程。比如,當前方有減速車輛時,智能決策系統將依據周邊的環境狀況,合理地決策減速尾隨或變道超車。汽車『大腦』也能夠不斷學習人類的駕駛經驗,不斷提昇自身的『智商』,以保證安全、舒適、便捷的自動駕駛體驗。

  專家認為,無人駕駛技術或自動駕駛技術的出現,依靠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因此也和人工智能一樣,受益於海量數據、超強計算和優秀算法。

  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海量數據的積累,為訓練深度學習算法提供了所需的材料。無人駕駛汽車也是通過大量數據的訓練,不斷提昇其智能水平。無人車搭載了各種類型的傳感器,單車每小時大約產生100GB的數據。如果按照萬臺車輛計算,每天將會有數十PB的數據被收集到雲平臺上,用於訓練自動駕駛系統。無人車所使用的高精度地圖每公裡道路的原始數據量也將是傳統地圖的10萬倍,數據的快速積累推動著汽車智能的不斷突破。

  超強計算能力方面,伴隨著雲計算和車載計算機計算能力的不斷提昇,車載計算機系統能在更短的時間內處理更復雜的任務,實現自動駕駛實時感知路況、智能決策和控制。而隨著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優秀算法的出現和廣泛應用,人工智能在2013年後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應用到自動駕駛領域,在權威評測中,2015年使用深度學習方法的車輛識別錯誤率要比2013年采用的傳統方法下降了69%。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