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四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算好生態帳
2017-03-22 20:11:46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咋推廣——

  需要土地配合、科技支橕、標准統一及相應補貼豬捨建設

  種養結合,不僅使糞污處理無害化、資源化,而且改良了土壤、培育了地力、配套了有機肥、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豐收。好處不少,那推廣有啥困難嗎?

  付建勇介紹說,農牧脫節是影響種養結合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種地的人變少了,土地撂荒的多了,畜禽糞便就從資源轉變成了污染源。加上現有的大型養殖場受土地的限制,自身沒有足夠的土地種植農作物消納糞便,使得這部分污染源始終存在。』

  同時,養殖治污缺乏科技支橕也影響了種養結合的推廣。記者了解到,畜禽糞污治理模式多,工業處理技術仍然存在處理工藝單一、效率低等諸多技術問題,而種養結合也缺乏統一的技術標准、技術參數及規范,污染治理科技支橕較弱。

  此外,相關補貼應該更加精准到位。付建勇舉例說,現行的農機補貼更多覆蓋的是種植農機,對於畜牧農機的覆蓋還遠遠不到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種養結合的發展。

  而作為種植戶的代表,當被問到發展種養結合模式困難的時候,老梁的一句話非常直白:『我們種地的拿出塊地來建養豬場不心疼,可這配套設施的建設,開銷可是不少呢。』老梁解釋說,第一期兩棟豬捨的配套設施及管網建設,自己投了五六十萬元,雖然長期看省了人工物料,但一筆投資下去,依然覺得吃力。

  不過,老梁還是很看好種養結合的模式。『合作社還有幾百畝蜜柚田的有機肥現在得靠買來的雞糞維持,我們想盡快再建兩棟豬捨,真正實現「自家田用自家肥」,省錢,更靠譜。』

  綠色農業推廣步子再快些(記者手記)

  老梁采用種養結合模式養豬、種蜜柚,邁出了種植業協同養殖業,向著綠色生態昇級的步伐。

  長期以來,種植業和養殖業互不相乾,以致出現畜禽養殖成了面源污染、作物種植面臨有機肥短缺的現象。梓潼縣的嘗試,正是跳出了常規的思路,將種與養聯動起來,將無害化與資源化結合起來,最終實現了共贏。

  除了梓潼的試點之外,四川其他地方也有許多新鮮嘗試,像『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立體農業和循環農業也正在蓬勃發展。如何推廣這些綠色農業模式,如何增加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供給,考驗著眾多農業經營主體,更考驗著各級農業管理部門。

  對於地方農業管理部門而言,應該在探索循環標准、提供技術支持、完善補貼政策等方面投入更多力量,讓這些綠色發展模式的步子再快一點、大一點,從試點走向加速推廣。如此,則能實現產品、生態和增收的多贏。我們期待餐桌上的綠色食品,更期待農村的碧水藍天和農民兄弟的開心笑顏。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習近平治國理政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