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西篇】『第一書記』的好代表
2017-03-21 08:20:23 來源:中國江西網  作者:黎軍 劉啟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初春,走進蘆溪縣銀河鎮紫溪村,處處可見躬耕於田間的農民。一座座蔬菜大棚煞是壯觀,百畝臍橙基地果苗延綿;寬闊的馬路穿村而過,太陽能路燈和路面上的黃色行駛分隔線讓人宛如置身城市;大道兩旁屋捨井然、庭院整潔,目之所及,既淨且靜,祥和鄉情躍然而出。

  很難想象,一年前這裡還是省『十三五』貧困村。

  在紫溪村,記者與村乾部、致富能人促膝談心,向拆遷戶、貧困戶問長問短,為的是尋求一個答案:一個貧困村為什麼能在短期內脫胎換骨,變得讓人刮目相看?

  紫溪村村民共同作答,因為村裡來了『第一書記』范小敏。

  真是這樣嗎?且看這個『第一書記』的『三板斧』。

  群眾信得過:責任扛肩上,撲下身子擼袖實乾

  向經濟貧困或組織渙散的行政村下派『第一書記』,是各地推進『連心、強基、模范』三大工程,推動精准扶貧的一個重要抓手。

  紫溪村是啥情況?一個字,窮。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11戶315人;村集體年收入不足1萬元;乾群關系面和心不合。

  今年35歲的范小敏是萍鄉市委組織部的乾部。有著10多年兵齡的他坦言,因沒有農村管理經驗,接到駐村任務後『接連兩個晚上沒睡好覺』。

  不僅是范小敏自己沒底,當時來接范小敏的村支書高益福也是滿腹懷疑,『自己在村裡辛辛苦苦乾了二十幾年,村裡一直起色不大,「第一書記」來了就能管用?』而聽聞范小敏來了的村民則直接否定,『什麼「第一書記」,還不是來掛個名,能搞出什麼名堂。』

  范小敏心裡早有准備:老百姓不信自己,不怪。那我就做好給大家看!

  不久,村民李增財感到十分詫異:新來的『第一書記』似乎雙腳裝了『發條』,一來就蹬著個自行車走不停,33個村民小組竟然跑了個遍!一個月時間,外地人范小敏成了紫溪村的『活地圖』。

  『不簡單!』『像是個做實事的人!』群眾誇贊他的聲音多了起來,對這個在村裡吃飯還掏伙食費、褲腳下半截經常沾滿泥土的『第一書記』越來越滿意。范小敏走家入戶自然是有的放矢,『只有深入群眾,纔能了解群眾的所需、所想、所急。只有掌握村情,找到窮根,纔能規劃發展,對癥下藥。』他在已經記了20多萬字的工作日志中這樣寫道。

  山沙塘商店店主黃彩雲看著店門口的村道從泥沙路變成了水泥路,這項讓全體村民『雨露均沾』的民心工程是范小敏帶來的『見面禮』之一,黃彩雲為此對范小敏頗生好感。但真正讓她印象深刻的還得數禁賭這事。原來,駐村後,范小敏發現許多村民經常聚在一起打麻將,一些貧困戶也參與其中。他當即與村乾部議定,全村禁賭,盡快發展產業讓大伙有事可乾!禁賭之前,黃彩雲在店裡擺了張麻將桌,每天能收到五六十元的盤租錢,之後,牌桌就改當飯桌用了。『村裡幾個基地的活多了,大家忙都忙不過來。』黃彩雲說,她丈夫和兒子各種了30畝獼猴桃,期待著更好的收成。

  真情換來百姓心。去年年底的危房拆遷工作中,對排查的90多棟危舊房,范小敏帶領村乾部3天就拆除78棟,維修16棟。雖然拆遷補償最高纔10元一平方米,但大家全力配合、支持,有的農戶甚至分文不要。

  去年8月,范小敏已到派駐期限,然而村民代表聯名給上級考評組『說情』,強烈要求他留任。尊重群眾意願,組織上做出了范小敏再任一年的決定。

  車頭帶得快:抓住牛鼻子,黨建引領務求實效

  2月14日下午3時,當記者見到范小敏時,他正在參加村『兩委』會議,討論並安排近期要完成的8件事項。會議從中午12時30分開起,議題逐條議逐條定。村委會主任王加勝感慨地說:『范書記來了以後,村「兩委」的會議更多了、內容更實了,決策也更民主了。乾部們現在連雙休日都顧不上,鉚足了勁地想乾事、乾成事。』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

  針對黨員數量多、部分黨員發揮作用不明顯等問題,范小敏與村黨支部成員多次商討後,把黨支部昇格為黨總支,按照片區管理和功能設置需要,下設5個黨支部,並對區域內技術、信息、能人等各類資源進行優化整合。

  接下來要做的是讓黨組織有號召力、凝聚力。范小敏注重以行動和實效來引領,創新群眾工作方法,起到了以點帶面的良效。

  新農村建設點因有資金投入,申報向來競爭激烈。去年村裡有一個名額,三個小組都想爭,其中一個組長還放了狠話,『不給也得給!』范小敏沒有『硬碰硬』,而是提議各組發動每戶集資1000元,哪個組收得齊收得快,哪個組就做建設點。白石塘組第一個完成,經村黨總支決議獲得資格,那個『耍橫』的組長收不上集資款輸得心服口服。如今,白石塘組通過村民投工投勞等形式的共建,環境堪比公園:不僅房前屋後紅花綠樹,原先茅草齊腰高的荒地上也建起了百姓大舞臺,臭水塘變身為籃球場……組民們對這種超值的投入贊不絕口。而這也對今年建設點的申報工作,產生了積極的示范效應。

  黨建發力,服務民生。一年多來,黨組織這個『火車頭』拉動全村進入加速度發展,先後爭取到村自來水管網改造、村主路提昇改造、河堤項目維修等3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各類幫扶資金達360多萬元。

  一樁樁實事,一項項變化,彰顯出紫溪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也為乾部贏回了民心。

  付偉昌原先在浙江做生意,2015年回鄉時看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乾部乾事勁頭十足,當即決定留下來創業。他建起了14個蔬菜大棚,並擔任了村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在范書記這樣的黨員乾部身上,我看到了發展的信心和希望。留在村裡,大有奔頭!』在村黨總支的感召下,付偉昌還主動向黨組織靠攏,現已被列為入黨積極分子。

  高益福介紹說,現在的村部越來越熱鬧,很多在外創業有成的村民紛紛來村裡打探項目消息,要求回家投資。

  經濟起得來:擔當加善為,產業布局富在長遠

  都說『第一書記』不好當,為何范小敏建樹頗豐?一言以蔽之,他貴有擔當,願為善為。

  在實踐中,范小敏將『第一書記』的職責歸納為『補短板、架橋梁』,即補農村發展之短,架服務群眾之橋。

  57歲的江桂發兩夫妻均有殘疾,每月僅靠400多元的低保金度日。范小敏駐村不久,就爭取了5000元的扶貧資金,購買了100只雞送給江桂發,從去年6月養到現在光賣蛋的收入就有1400元了。

  『輸血』只補一時,『造血』方能久遠。紫溪村地廣山多水寬,為產業扶貧提供了無限空間。范小敏燃起的『第一把火』就是建百畝蔬菜基地。去年4月8日,他帶領村乾部三天工夫就流轉土地200多畝。村民龍成明一家10口人靠田吃飯,基地需要流轉他家1畝多地,他擔心種菜不值錢,死活不答應。范小敏得知後,獨自跟老龍開起了『小灶』,把收入賬攤開了給他算,半個小時就解開了心結。現在龍成明自己也流轉了11畝地,建起了4個蔬菜大棚,僅半年就賺了5萬元。

  以蔬菜基地為樣本,范小敏趁熱打鐵,通過『產業黨小組+產業基地』『產業黨小組黨員+村民+貧困戶』等模式,另外推動建立了贛南臍橙、高產油茶兩個百畝『黨建+精准扶貧』產業基地,並落實了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等後續服務。

  留住本地的致富能人,讓他們發展龍頭企業,帶動全村長遠致富,是范小敏埋下的另一『伏筆』。村民辛洪海在溫州搞運輸賺得第一桶金後,意識到鄉村旅游的廣闊前景,2014年毅然回鄉投資3800多萬元創辦了綠行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並以戶外運動為拳頭產品打造生態休閑園。但營運至今,資金出現缺口,企業一度受困。范小敏了解情況後,把綠行公司納入紫溪村全域旅游規劃的盤子中,並多方奔走有關部門,共為其爭取到了650萬元的信貸和30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而他和村乾部也為這個項目積極配套,准備投資50萬元建設村游客中心。

  二月春耕昌杏密,百花次第爭先出。結束采訪時,回眸紫溪村,田疇滴翠,山野泛綠。綠行生態園的月季花叢林中,芽苞正鼓。可以預見,不久這裡定會山花爛漫。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習近平治國理政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