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易到用車用戶反饋退款不到賬,近日被監管部門點名了。這不是網約車近期首遭被詬病『耍流氓』:乘客吐槽漲價、拒單一再刷下限。看似優惠的『充值返現』和被看似自願的『高峰溢價』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美』;司機痛訴:『如今拆橋趕人走』;行業內更是頻頻爆出『核心團隊集體跳槽』……
記者觀察發現,從挖角者到被挖者,昔日的互聯網行業『霸主』,在行業規范、市場變化等大勢面前,卻只知抱著資本的大腿,而並不主動提昇服務與平臺優勢,一旦『缺錢』就矛盾四起,而這正與共享經濟的發展理念背道而馳。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冉冉
司機訴說: 『我為啥既拿不到錢又退不了伙』
『專車剛興起時,XX(平臺名)怎麼對司機的?又送手機又送水,又幫買車又幫買車險;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網約車合法了,XX就開始玩「變臉」,最先被排擠出局的正是司機……』一位曾輾轉多個網約車平臺的司機告訴記者,『多個平臺都開始對司機下狠手。』
這一說法,在最近一個月裡得到越來越多網約車司機的證實,他們反映的『不公平處境』,主要有『外地牌轉正無門遭平臺拋棄』『變相滯扣工資』『退車退伙門檻高』等方面。
一位准備退出廣州市場的粵J牌網約車司機深有感觸:『即使在政策落地前一個月,與幾家平臺合作的本地車隊中介還在瘋狂拉人,口口聲聲承諾「車籍不是問題,即使政策收緊,也可以轉成高端車型」,沒想到政策落地後,最先趕走的卻是我們這些等待成為「高端車」的外地車……』他坦言,過完春節後同行流失很多: 『我們車隊從剛開始三十多人,到現在只剩下十幾人。』
更令司機們感到郁悶的是,乘客會把距離遠、溢價的壞情緒發泄到他們身上,而他們卻並沒有因為接到更多的遠距離派單或溢價單而增加收入:『首先好評率驟降,其次就是溢價的大頭都被平臺拿走了,我們還要自掏腰包為遠距離派單的油費埋單。』
許多失望的網約車司機,與充值後怒刪App的乘客一樣:賬戶裡的餘額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