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手機跟生產手機一樣,要每個「元件」相互配合,纔能做好』
政府應盡快出臺細則,企業要發揮積極作用,公眾也應提高參與意識
廢舊手機回收難,該如何破解?
專家指出,這是個涉及政府、行業協會及社會組織、企業、消費者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共同努力纔能改善。
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規,明確財政補貼政策,穩定回收企業的市場預期。
目前,我國缺少針對廢舊手機回收處理的配套法律法規。《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2014年版)》中有手機這一項,規定自2016年3月1日起實施,但細則卻遲遲未出臺,相關工作停滯不前。據估計,國內目前有109家有資質的回收企業,其中大部分還沒有對收到的手機進行系統拆解,只是囤積著。大家都在等待電子產品目錄的執行細則,包括相應的補貼政策出臺。
溫宗國認為,相關管理部門應盡快落實實施細則,研究手機回收處理成本,為企業提供合理的補貼;研究激勵機制,將生產企業納入廢手機回收處理體系。同時加強對下游處理企業的監管,制定再利用規范和要求。『最終要讓正規企業實現盈利,驅動「良幣」來主導市場。』溫宗國說。
其次,要通過建設規范有序的回收體系,幫助正規企業獲得穩定貨源。
對回收企業來說,穩定的貨源是企業的『命根子』。溫宗國表示,手機回收量一年之中存在淡旺季。以北京市中關村區域為例,旺季平均每個回收商每天能收20—30部舊手機,淡季則只能收到10部甚至更少,這對正規企業來說很棘手。『廠房、設備投入不低,不能今天乾完了、明天沒活乾了。現有廢舊手機的貨源本身就不穩定,這種波動對企業來說是額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