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回收『老大難』,到底難在哪兒
信息安全沒保障、正規渠道少、價格落差難接受
廢舊手機有這麼高的再利用價值,為啥回收率卻這麼低?
首先,是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問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1月,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503萬部,佔同期手機總出貨量的96.1%。隨著智能機的普及,手機不再僅僅是接打電話、收發短信的工具,而是大部分人不能離手的『移動終端』。微信、支付寶、手機銀行等程序讓生活更方便,但同時也綁定了大量個人信息。『我的手機上有銀行賬戶、密碼等,就算都刪了,估計黑客還是能通過技術恢復。』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王先生感慨,『我可不想為了幾百塊錢把手機賣給街邊的「黃牛黨」,誰知道他們會不會泄露信息?這太冒險了。』
其次,正規回收渠道難尋。『我只知道苹果在門店回收,其他牌子的該送到哪裡去呢?我在家找到了一部很多年前的諾基亞機型,想處理掉,可真不知道除了街邊攤還能給誰。』在北京金融街上班的陳女士抱怨,『無論是在社區、街道還是單位,我都沒找到正規回收點呀!』
最後,回收價格不劃算。如果說街邊攤販出價高但不安全,那正規渠道就是放心但不劃算。曾有人在苹果公司剛剛推出以舊換新政策時,拿著九成新的iPhone5S(產品剛推出時16G機型的售價為4488元)去門店諮詢。官方給出的回收價是1500元,而且手機必須符合相關標准,如果有損壞,價格會更低。但同樣一部手機,賣給二手市場最少能值2000元。
正規軍和路邊攤,回收手機的價格為何相差這麼多?業內人士指出,普通手機無論定價多少,材料成本一般不會超過200美元,售價的其餘部分是研發、廣告等成本。正規企業回收手機後,大多用作拆解,因此手機不再有附加成本,僅僅按原材料定價,所以回收價格很低。而『散兵游勇』回收手機後更多用於二次銷售,仍有較大獲利空間,因此能給出更高的回收價格。
即使同樣做拆解,正規軍和路邊攤的成本也相差很大。正規企業需要建設符合國家環境要求的工廠,采取環保技術,對員工實施基本的勞動保護,進行統一廢棄物處理並繳納增值稅;而非法小作坊沒有環保投入、拆解工藝落後、人力成本低、不用繳稅,省下的成本自然可以轉移到報價上。中國電子裝備技術開發協會秘書長唐愛軍感慨道:『行業的無序是最大的問題。說實話,我們這一行投入大、見效慢、運營成本高,自身盈利能力弱。比起房前屋後就能開工的小作坊,正規再生資源企業僅固定人工成本這一項就要多出50%—60%,哪裡還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