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打假,文化亦不能缺席。不久前,民政部再次曝光一批『山寨社團』名單,在68家『上榜』者中,冠以『文化』『文藝』字眼兒的,幾近佔據半壁江山,堪稱重災區。事實上,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算上民政部這兩年累計曝光的『黑名單』,總計已逾1200家。更令人懮心的是,緣何如此巨量『李鬼』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通過QQ、微信發展『下線』
在當代水墨圈小有名氣的盧劍義每到重印名片的時候就犯怵。『同行好友都讓我多印制些名頭在上面,可我還是覺得「藝術家」三個字足矣。』他實在看不慣當下一些人給自己拼命加封號的做派。他說,如今在展場與人交換名片,不時會遇見身兼多職的各色『神人』,名片上寫滿了某某協會、學會的理事、委員頭銜,『正面不夠用,連背面都擠得滿滿的。』而那些協會、組織,明眼人一看就能聞出十足的山寨味兒,『難怪有人調侃,名片可以改稱「明騙」了。』
所謂『山寨社團』,指的是未在民政部門正式注冊的協會、學會、聯合會,以及其他名號的社會組織。在民政部最新曝光的第13批名單裡就有一大批這樣的『李鬼』——『世界名家書畫院』『中國國際藝術教育聯盟』『國際文化藝術研究會』。在這份黑名單裡,相比於建築、商業類,與文化、藝術相關的,是當仁不讓的『主流』。
『當下文化產業蓬勃興起,導致不少人打起了這方面算盤,加之從事文化創作的個體需要抱團取暖,也助長了此等歪風。』在文化產業學者張瑞平看來,它們的一大特征是,都善於扯虎皮拉大旗,『國際』『中華』『全國』等國字頭字樣屢見不鮮,要的就是名頭震天響。
相比早些年,如今這一行業痼疾呈現出了新特征。與之前一般通過熟人搭線引薦的做法不同,如今山寨社團多通過QQ、微信等互聯網工具發展『下線』。中國美協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裡也證實,冒充美協的不法分子大多打著文聯或美協的旗號,借助近些年發展迅猛卻又監管相對較弱的網絡媒介欺騙藝術愛好者。這些年,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官網平添一項新使命,不時發布『關於某某冒充會員的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