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在廣西南寧市邕寧區那皮坡村,村民自家小洋樓前面的池塘邊,貼有八個紅底黃字的大牌子,寫著『飲水思源銘記黨恩』的字樣。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開對『藥方子』,纔能拔掉『窮根子』。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寧區為做好扶貧脫貧工作,建立完善了脫貧制度機制,精准識別了貧困群眾不同情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地制宜發展了優質水果種植、中草藥材種植、孔雀養殖等適合當地環境的特色產業,主動創新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打造了富民的多元產業,攻堅克難,盡最大努力讓農民分享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吸引了百姓返鄉創業,加快了百姓脫貧致富的步伐,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了便利,獲得了更多的實惠。
精准分析完善扶貧制度機制
為達到脫貧摘帽目標,推動精准脫貧深入有序開展,南寧市邕寧區建立了表彰激勵制度、監督檢查考評機制、『五人議事小組』的幫扶機制等。南寧市邕寧區區委書記鄧娟娟向記者介紹,為堅持扶貧導向精准,建立了監督考核體系,在表彰激勵制度方面,邕寧區建立了紅黑榜激勵機制,對於脫貧工作做得較好的鄉鎮,設立紅榜表揚,以現金作為獎勵納入村裡的經費中;對於脫貧效果差的、群眾滿意度低的鄉鎮,用黑榜通報批評,在整個城區形成你追我趕的工作氛圍。同時,建立了『脫貧能手』、『十佳幫扶乾部』的鼓勵機制來鼓勵老百姓積極參與到脫貧行動中來,鼓勵更多的乾部向榜樣乾部看齊。再者,脫貧攻堅工作已作為乾部歷練的主戰場,選拔乾部關鍵要看在脫貧攻堅戰中面臨極難任務的時候,是否能扛得起來是否能做得優秀,由此創新了『六個一線』工作法,受到各層級領導的肯定。

圖為南寧市邕寧區區委書記鄧娟娟向記者介紹邕寧區精准扶貧情況
為確保每一個貧困戶能獲得乾部精准的幫扶,南寧市邕寧區那樓鎮形成『上下聯動、立體組合、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落實開展『一幫一扶』及城區各級領導乾部幫扶機制,強化駐村幫扶,實現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員全覆蓋,優化整合資源,成立村(社區)『五人議事小組』,創新『1+N』互助組模式,全鎮1600多名黨員帶頭深入一線,訪民情,聽民聲,解民懮,紮實推進貧困戶各項工作落實。
因地制宜發展富民多元產業
給錢、給物只能解決一時困難,要從根本上挖掉『窮根』,還是要靠教農民掌握適用、實用的農業生產和管理技術。產業扶貧可以帶動貧困群眾脫貧發展有後勁,能夠取得持續性的脫貧效果。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南寧市廣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於2013年開始進駐邕寧區那樓鎮屯了村,建設『廣西道地中藥休閑養生產業示范園』牛大力種植示范基地。通過運用良種繁育技術創新、中藥資源挖掘保育等創新模式,帶動區域中藥產業向規模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帶動農民致富。

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寧區那樓鎮村民黃翰山、黃翰早享受到了脫貧致富政策的成果,展示其種植的中草藥牛大力。據了解,牛大力的生長需要三分沙、七分泥的土壤環境,那樓鎮屯了村的土壤比較適合種植牛大力。
『在這裡,學習了種植牛大力的技術,每個月還有1700元的固定工資,比自己以前外出務工要掙得多,我們家已經實現脫貧。』村民黃翰早告訴記者,他從2013年開始在廣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工作,每年除了固定工資,還可以收到盈利分紅。種植牛大力需要四年後纔能有收成,在沒有經濟收入的前三年,公司會給他預先分紅2000元,第四年有經濟收入後,他可得利潤的60%。
記者了解到,南寧市邕寧區精准施策,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探索發展扶貧產業。農戶對土地進行流轉入股,每年『坐收』土地租金;或根據公司統一供種、技術進行種植,由公司統一標准、統一銷售。今年,每個鄉鎮將打造一個扶貧產業園區,覆蓋到鄉鎮絕大部分貧困戶,脫貧以產業富民為主。
攻堅克難加快群眾富裕步伐
『在開展脫貧工作以來,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困難,但都采取了針對性的措施,對問題進行了解決。』邕寧區委書記鄧娟娟跟記者說,在扶貧脫貧工作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貧困老百姓自身主動要求脫貧的意願不是很強烈和幫扶乾部能力參差不齊。『對此,我們專門成立了「五人議事小組」,由城區—鄉鎮—村級三級扶貧機構,以鄉(鎮)包村領導、貧困村第一書記(或駐村工作隊員)、城區幫扶單位負責人、村支書和扶貧專乾組成,在整個扶貧過程中作為一個統籌的機構,主要就是解決在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邕寧區扶貧開發與科學技術局局長、邕寧區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楊素琴同樣也告訴記者,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確實面臨了一些問題,由於部分幫扶乾部缺乏基層工作經驗,且存在語言不通等問題,導致扶貧工作落實情況參差不齊。針對以上情況,通過大走訪、大調研,廣泛征求幫扶乾部和群眾意見建議,因地制宜創新組建『五人議事小組』進行『乾部幫、幫乾部』工作,定期召集小組成員召開會議,專門研究解決精准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各類疑難雜癥。切實把脫貧攻堅戰陣地前移至最前線,把問題解決在基層一線。
政策落實吸引百姓返鄉創業
『從去年開始,黨和國家積極開展精准扶貧工作,大力號召為貧困戶脫貧致富出謀劃策,我覺得時機到了。』懷著這樣的豪情壯志,已在外打拼並建立起一家屬於自己的酒業企業的周天森回到了熟悉的家鄉,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創業。經過一番奮斗,周天森建立了廣西南寧榮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了藍孔雀養殖項目,並成立南寧市勤富藍孔雀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邕寧區那樓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孔雀養殖基地項目,大力支持項目建設,指導那盆村委會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務,促進項目順利建成。同時,那盆村村委乾部做好了群眾的思想工作,通過土地流轉,在短時間內為項目創造建設用地等。
通過在家鄉創業,周天森為村裡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村環境,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那樓鎮那盆村村委動員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目前已有35戶貧困戶入社,按照貧困戶所申請到的產業扶持資金每只150元投資計算每戶的數量。孔雀由基地統一管理,一年按80元1斤出售,除掉成本每只純利潤可達500元。每年每戶可增收1萬6千至3萬元。由此,貧困戶非常高興,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還學習了養殖技術,並且還獲得了持續性收入。
據了解,截至去年年底,南寧市邕寧區17個貧困村脫貧摘帽,實現貧困人口17059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8.3%降至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