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紅二軍團在大山環繞的湘西北桑植縣劉家坪鄉誓師出發,邁出了長征的第一步。時光流轉,81年過去了。通過實施精准扶貧,國家重點貧困縣、革命老區桑植縣的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1.9萬人減少到2016年底的5.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9.5%下降至12.27%。
全面建設小康一個都不能少。『新長征』路上,革命老區桑植縣走上脫貧攻堅新征程,一路前行。
【鏡頭一】
孤寡老人『小公寓』裡安享晚年
地點:新陽村『陽光院』
人物:熊廷華等老人
走進桑植縣劉家坪白族鄉新陽村的『陽光院』,新房門外張貼著喜氣洋洋的福字和春聯,房屋周邊青山環繞,空氣格外清新。
『黨的政策確實好,把我們新橋鬧翻身,幸福的日子怎麼不高興……』陽光院裡的一間住房內,傳出孤寡老人熊廷華的歌聲。年過七旬的熊廷華是劉家坪白族鄉新橋村(後並入新陽村)唯一一位孤寡老人。

『陽光院』周圍環境優美宜居

住在『陽光院』的熊廷華老人滿滿獲得感
『原來住的土坯房年久失修,夏天漏水,冬天漏風』『老房子很小,還沒有現在的一半兒大』。而在熊廷華的『小公寓』新家裡,床、櫃、電視、灶具等一應俱全,35平米的住房分為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乾淨亮堂。
熊廷華居住的『陽光院』是湖南省軍區扶貧隊為村裡實施的安居工程,共安置了新橋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無房或危房人員共10戶22人,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2人。
桑植縣委常委、湖南省軍區駐新橋村扶貧隊隊長吳正平說,『陽光院』模式是桑植縣針對最貧困農戶脫貧奔小康創新的危房改造和易地搬遷工作新模式,2014年以來共在18個鄉鎮85個村集中修建陽光院住房880套,有效解決貧困群眾的安居問題。
除了陽光安居工程外,劉家坪白族鄉還實施了『陽光助學』和『陽光醫療』工程。統計顯示,目前已完成『陽光助學』633人,全鄉98.1%以上的居民參加合作醫療,貧困戶參保率100%。
【鏡頭二】
村民既是員工,又是股東
地點:禾佳生態農業園
人物:劉臘春、王孟菊等貧困村民
采摘、分揀、打包、裝箱,在劉家坪白族鄉張家界禾佳生態農業園的蔬菜基地內,數十名50後、60後當地女工在田地裡彎腰勞作。
貧困戶劉臘春之前與丈夫在廣東打工,近年公婆上了年紀,他們便回到老家生活。『在這裡工作一年多了,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劉臘春淳朴地笑了。
一旁同樣是貧困戶的王孟菊,現在能領到『三份錢』:一畝多土地流轉費800元,自己和丈夫務工一年掙三萬多元,幫扶資金入股分紅可收入900元。 『以前在田地裡多是種玉米、谷子、蔬菜,一年下來維持一家人生活都很勉強。』王孟菊說,自己現在的日子,以前怎麼也沒想到。

村民在農業園內勞作
該生態農業園由湖南省軍區駐桑植第23批扶貧工作隊招商引資,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以600元/畝/年的價格流轉了6個村的523畝土地,其中流轉73戶貧困戶土地140餘畝,戶均年收益1150元。
另外,農業園成立以來,常年勞務用工數達20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6000餘元,新橋村等6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用工優先僱用,還通過產業扶貧資金入股、村集體和個人根據經營效益年底分紅的效益分配機制增收。
『提高務工人員農業生產技能,為當地培育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縣扶貧辦工作人員坦言,預計到2019年,通過擴大生產和建立蔬菜購銷平臺,產業園可以輻射帶動全縣1000戶貧困戶脫貧,真正實現『扶貧一個村、帶動一個鄉、輻射一個縣』的扶貧成效。
【鏡頭三】
一支『不走的扶貧隊』
地點:新陽村村口
人物:湖南省軍區駐新橋村扶貧隊成員
在新陽村村口,一條嶄新的柏油路直通外村,公路兩旁蓋起了成片的紅磚綠瓦小洋房。過去,村民要走大半天路,趟好幾條河纔能到鄉裡,交通十分不便。省軍區工作隊駐點扶貧後,鋪通了水泥公路,解決了村民世代的出行難題。
新陽村是湖南省軍區在桑植縣聯系的一個駐點扶貧村。從1988年起,湖南省軍區連續27年派出扶貧工作隊到該縣駐點扶貧,幫助4個鄉鎮、10個村及周邊6萬人穩定脫貧。
改造落後基礎設施,是幫助老區脫貧的關鍵。於是,工作隊帶領群眾修路架橋、引水通電。據統計,27年來,湖南省軍區扶貧工作隊為桑植老區修築、硬化道路86公裡,修建整修橋梁23座、水渠1.8萬米、防洪堤4700米,建沼氣池500餘口,架設高低壓線路99.3公裡,興建飲水工程23處。

生態農業園蔬菜長勢喜人
湖南省軍區駐新陽村扶貧隊隊長吳正平和隊員曾望振,是省軍區駐桑植縣第23批幫扶工作隊成員。『軍區領導班子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老區不脫貧、省軍區不收兵」的決心從未動搖。』這句話,在曾望振心裡,並不是一句口號。
現在,省軍區常委和機關處辦與新橋村33戶建檔立卡特困戶結對子,實施一對一幫扶,熊廷華就是曾望振的幫扶對象。兩年的基層駐村工作經歷讓眼前這位『80後』小伙受益良多:『農民轉型時會擔心各種風險,對發展產業沒有信心。現在看到鄉親們轉變了思想,變更了觀念,錢袋子也鼓了,那份自豪感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