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大湖之南?一文讀懂!洞庭湖堤垸為何容易出險情?
2024-07-08 13:43:24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7月5日16時許,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樁號19+800)發生管湧險情,引起大堤塌陷,於17時48分許,緊急封堵失敗,導致堤壩決堤。

  截至7月7日17時,團洲垸大堤決口已封堵91.5米。預計在7月9日12時前完成封堵。

  此次潰堤的團洲垸屬於洞庭湖區24個蓄洪垸之一,蓄洪垸的定義是指設置在河流中下游用於蓄滯洪水的低窪地帶或堤垸,為蓄滯洪區。

  洞庭湖水系及周邊情況怎樣?堤垸是如何形成的?為何容易出現險情?何為管湧險情?要如何進行應對處置?

  洞庭湖水系復雜,垸區相連

  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湖面面積2625平方公裡,洞庭湖區涉及湖南省38個縣(市、區)。洞庭湖水系復雜,北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調弦口『四口』承接長江荊江段來水,南納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四水』來水,以及汨羅江、新牆河等湖周中小河流,全部來水從岳陽市城陵磯七裡山以下3.5公裡匯入長江。

  自1958年調弦口封堵之後,洞庭湖水系便形成了『九九歸一』的格局。正是由於水系復雜,與其他大江大河保護區不同,洞庭湖區由一個個垸區相連構成,垸區與洞庭湖、垸區與河流、垸區與垸區之間,通過等級不同的堤防阻隔。

  洞庭湖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由小變大、由大變小的演變過程,歷史上長江大水帶來大量泥沙湧入洞庭湖區後沈降。洞庭湖區堤防基本為土堤,地基大多直接坐落在軟弱的黏土、粉質黏土之上,下部大多還存在淤泥質土及粉細砂、砂礫石等不良松軟地層,堤防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和險情隱患較多。

  洞庭湖堤垸的形成

  長江四口及湘資沅澧四水大量泥沙沈積在洞庭湖,形成大量洲灘,吸引人們來墾種,剛開始墾種的時候無堤防,若遇小水年份則有收成、遇大水年份則無收成,當時被稱為『湖田』。

  為了使收成年份增加,人們在洲灘周圍開始建堤防擋水,隨著堤防加高加大,就逐漸形成了現有的堤垸,堤防保護的范圍也是我們所說的堤垸。

  目前湖南洞庭湖區千畝以上堤垸有226個,其中重點垸11個、蓄洪垸24個、一般垸191個,一線防洪堤防總長3471公裡,保護著垸區1844萬畝、耕地912萬畝、人口1049萬人。

  在堤垸形成過程中,堤防是在沙洲泥灘建設起來的,部分堤段還跨越原有河道水面建設。當時建設堤垸並無現代技術,未進行清基處理,無法保證堤防的質量。而且當時的堤防也是由老百姓自發填築起來的,如部分地區將柳樹砍下來作為堤防的地基,必然導致堤防存在先天性缺陷。

  洞庭湖堤防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哪些?

  從地質分類來看,洞庭湖堤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沙基、軟基、堤身土質差、堤線不科學等。

  沙基:地層結構上一層為粘性土,一般小於2米,其下為透水性較強的粉細砂、中細砂、砂礫石層。當外河外湖水位過高,水將通過沙基向堤面內部滲透,主要有分散性滲漏和集中滲漏兩種形式。洪水期集中滲漏較普遍,初期以流土為主,最終形成管湧,管湧將帶走沿途土質顆粒,當空洞到一定程度後,可能造成堤防塌陷,進而發生潰垸險情。

  軟基:湖區較多堤基淺部存在淤泥質類軟土,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存在強度低、壓縮性高、透水性差、固結排水時間長等特點。部分堤防也是在此地質條件下建成,湖區老百姓稱為『橡皮土』,在高洪水位期間,大堤容易發生滑坡險情。如錢糧湖垸采桑湖一線大堤,經過數十年仍然發生沈陷。

  堤身土質:堤防建設從三國時期就開始,經歷過多次的加大加厚,逐步形成目前的局面,受制於當時施工工藝技術水平,修堤土均為就近就地取材,無法對土質作出嚴格篩選,所建堤防存在堤身滲漏、堤身孔洞、滑坡失穩等問題。

  堤線:堤防建設之初,堤防的堤線未科學分析,一般沿著洲灘的方向填築,造成河道彎曲多,汛期在迎流當衝或外灘較窄的河段,在水流的底蝕和側蝕作用下,外灘變窄,有的直接破壞了堤基,導致堤腳掏空失穩。在東、南洞庭及目平湖地區,湖面開闊,風的吹程大,雍浪高對一線湖堤產生浪蝕,堤基岸坡淘刷垮塌現象較普遍。

  管湧險情應該如何處置?

  管湧險情是洞庭湖區最危險的險情。上世紀90年代以來,洞庭湖區發生多處特大管湧險情,如1996年長春垸、錢糧湖垸、共雙茶垸,1998年南漢垸、安造垸,1999年民主垸,2014年善卷垸,2017年爛泥湖垸特大管湧險情,嚴重威脅堤垸安全,其中安造垸、錢糧湖垸、共雙茶垸、民主垸均因特大管湧險情潰堤,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發生管湧險情處理方法包括反濾導滲、反濾圍井、蓄水反壓等。

  反濾導滲:在翻砂鼓水險情較小時,宜適當清理管湧點周邊雜物、淤泥後按要求分層鋪設反濾料,按清水流出不帶砂的要求控制反濾層厚度。

  反濾圍井:管湧點湧水量偏大時,適當清除湧水口周邊雜物、淤泥,用土(砂)袋做成圍井,井壁與地面較好接觸,在圍井內分層鋪設濾料,反濾層厚度(圍井高度)以湧水流出而不挾帶泥沙為准。

  蓄水反壓:如管湧出水量較大,或湧水口在水塘中,難以鋪設反濾料時,應利用周邊地形修築圍堤,壅高水位,形成反壓,減少湧水、帶砂量,控制險情。

  『發生管湧一定要搶早、搶小。發現管湧時出來的水是清水問題就不大,如果帶出細沙也還行,如果砂石都帶出來了就非常嚴重,搶不住的話,砂石不斷往外湧,堤下面就會被掏空,最容易潰堤。』湖南省水利廳專家說。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