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流動的文化』,大運河不僅是文化傳播的紐帶,更推動了我國地區文化繁榮與創新。『南北舟車畢集,舟楫駢至輻輳』正是對當時繁盛情況的記錄。人員流動讓運河沿線名吃薈萃,形成了眾多非遺美食。軟糯醇香的楊村糕乾作為武清區的美食代表之一,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和食客的檢驗,得以流傳至今。
運河飄來的楊村糕乾
說起楊村糕乾的歷史,當追溯到明永樂年間。1404年(明朝永樂二年),浙江紹興山陰縣農民杜金、杜銀兄弟倆舉家遷移到天津武清楊村地區。由於大運河途經楊村,漕運發達,杜氏兄弟就在此安定下來。因為不熟悉北方地區的農耕方式,杜氏兄弟便做起了家鄉的傳統小吃——糕乾生意。
由於他們做的發糕松甜可口,價格便宜,特別是運河漕船上的江浙地區船工,為在千裡之外吃到家鄉的美點,更是競相爭購,杜家買賣越做越紅火。發展到杜氏第四代的時候,杜氏楊村糕乾由走街串巷的行商,改變成為有正式門臉的坐商了。杜氏子孫陸續開了十幾家糕乾店。
清朝皇帝康熙南巡期間,曾經居住在楊村,地方官員就拿萬全堂的糕乾進貢給康熙皇帝。康熙品嘗以後龍心大悅,接見了萬全堂老板,授權給萬全堂成為在楊村地區唯一制作糕乾的商家,並指定楊村糕乾作為貢品。到了乾隆皇帝執政時期,也曾南巡途經武清地區,地方官員照樣把楊村糕乾作為貢品給乾隆皇帝品嘗。乾隆見楊村糕乾潔白細膩如茯苓,便賜名『茯苓糕乾』,還題詞『婦孺恩物』。乾隆皇帝賜給杜氏家族購買官米的龍票,可以用來買官米做糕乾。後來又經歷了一些歷史波折,到了光緒年間,楊村糕乾仍被指定為貢品。
1984年,為了給天津食品街增加天津名特優食品的種類,楊村鎮和供銷社及十街秉承市、縣各部門的指示,從天津聘請萬全堂糕乾鋪的十三世傳人杜建基任技術指導,獻出配方,終於再恢復生產,至此,歷時六百多年的風味食品聲譽再起。
經過多年傳承發展,楊村糕乾的選料更為嚴謹,制作過程在基本保持原工藝的基礎上更加考究。2007年,楊村糕乾制作工藝被納入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遵循最初的制作技藝
作為楊村糕乾的第十五代傳承人,張傑從二十年前纔真正參與到糕乾的生產和銷售中。『我媽姓杜,是楊村糕乾創始人的後代,我從小就接觸糕乾。』張傑表示,經營糕乾20年來,他始終堅持著傳統工藝,『楊村糕乾的原料只有大米、綿白糖和水這三種成分,所以特別健康。』
雖然楊村糕乾的原材料只有大米、綿白糖和水,但制作工序卻並不少。『把原料加工成糕乾,需要浸泡、碾壓、溶解、醒發、制模、熟制等10餘個步驟,對生產技藝的要求也很高。』張傑說,從杜氏兄弟開創楊村糕乾至今,楊村糕乾的制作技藝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來。
在天津市萬全堂糕乾有限公司,工人們穿戴好工作服,嚴格按照流程進出生產車間。先進的生產和產品檢驗設備有序運轉,晶瑩的大米在電動石碾的碾壓下變成細膩的粉,保留了原始香氣。經過工人們一系列熟練的操作,大塊糕乾生坯在模具中成型,隨後在切割、蒸制等工序中蛻變成一塊塊潔白軟糯的糕乾。
『如今的楊村糕乾生產仍然遵循了最初的制作技藝,它與江蘇地區傳統糕類美食雲片糕在技藝、原材料上有許多不同,有著自己的獨創性和可傳承性。說到傳承,楊村糕乾的原材料需要將米用石碾磨成粉,在我們的生產車間裡,有的石碾已經有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歷史。』張傑一邊向記者展示楊村糕乾制作設備,一邊介紹道。
讓傳統糕乾走出更多新路子
楊村糕乾吃法多樣,既可以開袋即食,也可以蘸雞蛋、裹面糊炸著吃,還可以泡牛奶、泡豆漿吃,老少咸宜。它不僅是很多人記憶中的老味道,也受到了年輕食客的歡迎。即便在這個特色小吃日新月異的時代,楊村糕乾仍然有著一批忠實擁躉。
『正是因為一直堅持傳統工藝,糕乾的保質期成了制約銷售半徑的主要問題。』張傑表示,主要是保質期受限制,夏季的保質期大概在一周左右,冬季也就十幾天。為了保證產品的新鮮度,他們每天都會往市區送貨。『現在我們在市區有300多個銷售網點,除了一些連鎖超市外,古文化街、食品街都能買得到。』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物流運輸的便捷。線上零售成了許多食品品牌拓展銷路的重要渠道,楊村糕乾也不例外。『在以前,我們的產品主要輻射范圍是京津冀地區,主要采用線下銷售。這幾年來,我們陸續和多個電商平臺的網店展開合作,看到有些距離天津較遠的客戶也願意買楊村糕乾吃,我們著實挺驚喜的。當前,我們線上銷售額約佔總銷售額的三成,勢頭不錯。』張傑說道。
張傑表示,『我們非常重視這項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正在致力於推動楊村糕乾實現更多演變,比如嘗試山楂、棗泥等不同餡料,讓口感層次更加豐富。我們還將進一步挖掘楊村糕乾的文化內涵,堅持品質、積極創新,開拓現場制售門店,發展直播銷售,努力讓傳統糕乾走出更多新路子。』 (津雲新聞記者郭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