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7月4日電(記者馬欣然)『我的右手邊是「紅軍公田」石碑,它記載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蘇區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史實,見證了軍愛民、民擁軍的優良革命傳統……』
『七一』前後,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革命博物館『95後』講解員吳昊婭非常忙碌,平均每日接待四五批游客團。
金寨縣位於中國中部大別山區腹地,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
近萬字的講解詞、史料涉及2400多件館藏文物,吳昊婭爛熟於心。『作為年輕講述者,講好青年革命者的故事,觸動和影響更多人,正是我工作的意義。』
在她身後,24歲的志願講解員王陳斌正拿著講解詞低頭做筆記,為正式『上崗』作准備。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從小學生到上班族,這樣的年輕一代志願講解員還有50多人。
中共始終注重革命傳統的繼承和弘揚,目前中國有1600多家革命歷史類博物館紀念館,300多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涵蓋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場所。
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館長楊曉璐說,博物館內『95後』講解員佔比70%,年輕人善於擴充史料、打磨講解詞,還走進山區校園,用革命故事激勵更多人。2023年全館游客接待量突破100萬人次,其中未成年參觀者數量居全省博物館首位。
《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3)》顯示,全國紅色旅游接待人數已突破20億人次,紅色旅游市場規模接近萬億元。中國移動梧桐大數據分析指出,在紅色旅游成熱門的清明節假期,31歲至40歲的中青年人成為紅色旅游主力軍,佔比35%。
『新時代青年成長於國家經濟快速增長、國力增強時期,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強。積極廣泛參與紅色舊址、紅色故事、紅色文獻等形態建設,成為青年表達愛國熱情的重要方式。』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吳若山說。
統計顯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每年新發展35歲及以下黨員佔比均超過80%;2023年新發展黨員中,82.4%為35歲及以下年輕人。
年輕人在追尋、傳承中還賦予創新的力量,借助錄制探館Vlog、參與網絡宣講團等多種方式,從紅色資源的『學習者』『瀏覽者』變為『建設者』『傳播者』。
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融媒體中心『95後』工作人員王逸璇的手機裡,紅色資源的視頻素材翻不到頭:從紅西路軍安西戰役紀念館、紅西路軍蘑菇臺軍事會議舊址、紅柳園烈士陵園,到西湖鎮城北村紅色旅游村、鎖陽城鎮農豐村紅色村莊等。
『以混剪和Vlog形式發布「打卡」紅色資源的視頻,極大提昇了網民的接受度和喜愛度,一個個「沈睡」的紅色印記通過短視頻被人們知曉,既讓更多人了解當地革命歷史,也讓村民們吃上「旅游飯」。』王逸璇說。
為讓欄目內容更豐富,今年以來,她和10多位『90後』同事翻閱大量史料書籍,實地走訪瓜州革命遺跡,最終推出58期制作精良的短視頻,瀏覽量超30萬。
陝西延安紅街將VR、AR技術融入展品,游客戴上眼鏡可零距離『對話』文物;在紅軍主力的長征出發地江西於都,二萬五千裡長征故事正以數字賦能紅色展演的形式播出,吸引眾多年輕人『打卡』……
各類紅色景區持續探索創新『紅色+』旅游新業態,孵化出多元紅色旅游產品,讓革命文化更貼近年輕游客。
近日,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丁橋鎮中心小學教師吳娟的課程表也在更新。她計劃在紅色黑板報、祭掃紅軍墓等常規活動之外,把全班搭紅船、燒制憶苦思甜菜等新形式,搬到暑假前的『最後一堂課』。
『每逢假期,學校推薦的課外讀物中都會有《紅岩》《紅星照耀中國》等讀本,讓學生更深刻了解課文背後的黨情、國情、社情、民情,汲取「向上」的力量。』吳娟說。
在近期報名沂蒙山區紅色研學游的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研究生張容泉看來,參加紅色研學或跟著優秀影視劇學黨史,廣受時下年輕人歡迎。
張容泉說,在開班儀式上向青春宣誓,在歷史照片和革命文物的印證下參加詩詞思政課、音樂思政課等推陳出新的新形式,能讓紅色印記在青年群體中更加可感可及。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印發《關於利用文化和旅游資源、文物資源提昇青少年精神素養的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資源、文物資源,利用學生課後服務時間、節假日和寒暑假,面向青少年開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一級巡視員王鶴雲日前表示,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策劃大賽已連續舉辦14年,共計14萬大學生走進革命老區,用實際創作詮釋使命擔當。
『各類紅色文化資源鮮活呈現了革命先輩高尚的精神品質和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對青少年精神素養的提昇有重要導向作用。』吳若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