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 | 天津:千年運河正巨變 津沽文脈續輝煌
2024-06-23 12:26:16 來源:人民網-天津頻道  作者:郭維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九河下梢天津衛呀,呀兒喲,咿兒呀兒喲;天津還有四面城啊,呀兒喲,咿兒呀兒喲……』隨著已經消失半個多世紀的天津運河號子再度響起,大運河的千年記憶、萬丈豪情,再次奔湧於天地之間,勾勒出津沽大地曾經的漕運繁華盛景。

  作為大運河重要的沿岸城市之一,天津因運河而生,因漕運而興。大運河天津段南起靜海區九宣閘,北至武清區木廠閘,南北運河相向而流,分別流經靜海區、西青區、南開區、紅橋區、河北區、北辰區、武清區等7個區,最終在三岔河口匯聚入海。金、元時期,這裡有了河海運輸,繼而成為了漕糧轉運的樞紐和商品集散地。後來,隨著歲月變遷,大運河的運輸功能逐漸弱化,南來北往的糧艘商舶逐漸變成記憶中漸行漸遠的影子。

  讓大運河重現往日盛景,成為人民群眾長期的期盼。

  2022年4月28日10時,位於山東省德州市的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汩汩清水奔湧北上,位於天津市靜海區的九宣閘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南來之水經南運河與天津本地水匯合。至此,京杭大運河實現全線通水。而這,只是大運河生命復蘇的第一步。

  今年46歲的肖國棟,在天津市武清區水務局工作已經有26個年頭,主要負責城區運河河道的綜合治理。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清人,在運河邊長大的肖國棟親眼見證著運河水從豐盈清澈到乾涸污濁,再到如今水清河暢的變遷。『能夠參與大運河的保護與治理,我感到非常自豪。每天清晨,我和同事們一起對運河沿線進行巡查,看看兩岸綠化養護、水面和綠地保潔情況,檢查一下景觀設施如木棧道、景觀燈、石材鋪裝有無損壞。』

  看著碧波蕩漾的運河水,肖國棟的臉上漾起笑容:『雖然日復一日的工作很辛苦,但眼看著水質逐年改善,心裡還是幸福多一些。現在,運河裡的魚類和水生植物越來越多,還經常有黑天鵝等鳥類來「觀光做客」,再下一步就是期待通航了。』

  以問題為導向,近年來,天津開展大運河礙航設施和基本情況調查工作,分析存在的問題,編制完成包括改善河道水系資源條件、完善防洪排澇保障、促進岸線保護和服務提昇、推進綠色航運發展等內容在內的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專項規劃。肖國棟和他的同事們也鉚足了勁兒,每天奔波上百公裡進行河道巡查和維護,為通航創造更好的環境。

  水是大運河的血脈,文化是大運河的靈魂。悠悠千載,大運河沿岸留下了許多河道、船閘、會館商鋪、古街古寺等不可移動的實物遺產,也留下了許多具有大運河特色的飲食、戲曲、工藝、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文化旅游節、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運河主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楊柳青民俗文化旅游節……天津不斷加大運河文化探索與遺產保護力度,保護性傳承,全方位講好運河故事。

  武清區的北運河郊野公園,紅橋區的北運河桃花堤、南運河『天子津渡』遺址公園,西青區的御河景觀……一批以大運河為主題主線的文化公園成為市民放松休閑的好去處。

  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同處大運河沿岸,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旅游資源豐富。自2017年『通武廊旅游發展聯盟』成立以來,三地以大運河文化為紐帶,先後推出快享流年時尚之旅、詩畫鄉土運河之旅、古韻傳道非遺之旅等十餘條精品旅游線路。集自然資源、文化遺產、新興生態旅游業態為一體的區域旅游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江南北國脈相牽,隋代千年水瀠漣。大運河親歷了天津城的發展,也孕育了天津獨特的文脈。在這裡,大運河已不再是史料記載中的文字,它以流動、鮮活的方式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奔騰至遠方……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