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江蘇揚州:古運河『原點』重生
2024-06-22 11:08:28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6月18日,時近正午,揚州運河三灣之畔,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游人如織。

  『今天排隊算好的了,要是周末和節假日,從館內檢票口到展館的大門口,幾十米的長隊,都是人。』孫玉霞是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一名保潔員,在休息的間隙,她比劃著博物館假日排隊的盛況。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游客在排隊進入。人民網王丹丹攝

  作為大運河原點城市和聯合申遺牽頭城市,揚州近年來陸續策劃文保項目近百個,三灣片區當屬其中最亮眼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這座『流量之王』便坐落在這裡。

  很多慕名前來打卡的游客或許不知道,如今的三灣片區,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揚州城南最大的工業區,運河兩岸聚集了農藥廠、皮革廠、水泥廠等80多家企業,水質惡化,河道淤淺,環境問題突出。

  作為這裡的原住民,孫玉霞依然記得當年的境況:『工廠一開,排煙放氣,我們門窗都不敢開,河裡垃圾成堆,污水四溢,洗拖把都嫌髒。哪裡有什麼游客呀,本地人都想趁早搬出去!』

  2010年初,揚州將規劃建設三灣項目確定為改善揚州東南片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民生工程,運河三灣由此迎來了第一次『重生』。

  『斷腕』第一步,拆遷化工廠,89家工業企業相繼關停搬遷。隨著680畝濕地的退耕及修復,揚州對三灣以及周邊七裡河進行環境治理和提昇,運河故道疏浚,建設基礎設施,三灣的命運得以改變。2017年9月,運河三灣全新亮相,曾經的城市瘡疤變身為風景秀美的生態濕地。

  嘗到了生態『甜頭』的揚州,利用牽頭申遺成功的契機,更大力度地開展運河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目前全市各級各類文保單位達542處。

  但對於揚州來說,這些還遠遠不夠。

  『運河之於揚州意義非凡,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賦予的寶貴文化遺產,是鐫刻在我們這座城市骨子裡的基因。申遺成功後,運河更是賦予了揚州更多的使命和責任。』揚州市文廣旅局黨委委員、市文物局副局長徐國兵說,『保護是最基礎的,如何把大運河文化傳承下去,是揚州永恆探索的課題。』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游人如織。人民網王丹丹攝

  隨著申遺成功,大運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利用進入新階段。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落地,讓運河三灣迎來了第二次『重生』的契機。

  經過兩年時間的建設,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2021年6月正式開館。新唐風建築的展館,數字化技術帶來的互動體驗感,不僅全方位展示了大運河的千年底蘊,也『長』在了市民游客的審美點上。館內設置的非遺展位、組織策劃的系列展覽,發揮了博物館教育的文化特性,也成為游客『觸摸』運河文化的窗口。

  如今,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昇格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累計接待線下觀眾830多萬人次,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標志性工程。

  正在建設中的揚州大運河非遺文化園二期工程。人民網王丹丹攝

  『網紅博物館』成為揚州旅游的新流量密碼後,如何變人流量為經濟增量?運河三灣第三次『重生』已經在路上: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圍擋施工的東側片區,聚焦文旅消費的商業街區正拔地而起。

  古運河三灣,是先人讓運河拐三道彎而行,打造出的安全航道,彰顯的是治水的智慧;今日的三灣,是揚州在運河『原點』處不斷『蝶變』並迎來古運新生的舞臺。成功申遺十年來,揚州『運河十二景』串珠成鏈,古城更新項目層出不窮,運河造福人民的故事不斷書寫,運河文化賦予揚州市民的幸福感越來越多。

  每日,看著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外來自全國各地『樂此不疲』排隊參觀的游客,孫玉霞的笑容裡透著滿滿的自豪。

責任編輯:江科
【專題】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