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金觀平:化解就業招工『兩頭難』
2024-06-18 11:15:5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今年以來,經濟持續恢復疊加穩就業政策成效,我國就業主要指標平穩。不少行業企業擴招擴崗令人欣喜,但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這一結構性就業矛盾依然存在。如何有效緩解『盼就業』與『愁招工』兩頭難?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從破解「有活沒人乾」入手,解決「有人沒活乾」的問題』。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接近9億人,城鎮就業人口佔比逐年上昇。2022年以來,每年大學畢業生超過1000萬人。如此大規模的高質量人纔供給形成的人纔紅利,既顯示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巨大優勢,也意味著就業壓力長期存在,迫切需要進一步推動就業提質擴容。

  總量有壓力,結構性矛盾的挑戰也很嚴峻。近年來,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通過機械化、智能化等方式轉型昇級,對就業者提出了新要求;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行業的崛起,對創新型復合型人纔的需求與日俱增,部分新成長勞動力的專業能力難以跟上崗位變化,只能望而卻步。而數字經濟催生的靈活就業又開闢了就業新思路,當代年輕人的就業觀念、就業意願正發生深刻變化。部分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難以與個人預期匹配,最終求而不得,就容易產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換個角度看,供給短板折射職業藍海,崗位缺口預示就業機遇。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深入分析一些行業出現用工缺口的原因』透露出的深意。有效釋放『招工難』中蘊含的就業空間,勢必要求多方協作、形成合力,不斷強化高效對接機制。

  構建數據采集鏈,推進產業就業協同。從宏觀上看,需要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優化供給切入,科學研判未來人纔需求的總量和結構性變化,動態調整高等教育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在實施重大生產力布局、重大工程項目時,也可提前評估就業帶動量和崗位技能需求,歸集形成數據庫,通過智能分析、精准畫像,提昇就業質量和穩定性。

  打通定向輸送鏈,促進人崗技能匹配。培訓促就業並不是新鮮事,但過往的培訓主要是提昇勞動者技能,難與就業直接掛鉤。面對新技術的迭代、新職業的浪潮,尤需補齊這一短板,更加重視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比如,選派教師定期入駐企業,摸清用人需求和產業動態,及時改進課程內容等,更加注重學以致用,為高質量發展蓄好『人纔池』。

  完善就業服務鏈,助力高質量充分就業。人纔資源服務業對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意義重大。近年來,相關部門推廣『大數據+鐵腳板』的服務模式,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為企業和勞動者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就業服務;有的地方調度勞務經紀人、職業指導師兩支隊伍服務供需兩端,並定期發布用工需求清單和緊缺職業工種目錄,都是使公共就業服務與市場化人力資源服務相補充的有益探索。

  就業,一頭連著經濟大局,一頭連著民生冷暖。解決就業問題根本還要靠發展。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要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擴大內需、釋放市場潛力緊密結合起來,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不斷促進就業提質擴容,讓更多勞動者各盡其纔,讓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獲得充足的人纔支橕。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