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5月16日電 題:觸及千家萬戶:博物館讓中華文明可知可感
新華社記者
泡好一杯咖啡,隨後打開電腦,輕點鼠標,范亞秋便『走進』了甘肅省博物館的數字展館,探尋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觸手可摸的數字文物、細致入微的文圖講解,為她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靈感。
范亞秋是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因工作需要,她經常沈浸式參觀各種博物館。在她看來,數字展館就像博物館的數字鏡像孿生,給予了她賞心悅目的藝術體驗和講好中國故事的底氣。『隨時隨地都可以來一場自由、舒適的探索之旅,不受時空限制,不必跋山涉水,也避免了節假日的人流高峰。』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提出,推動博物館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提供沈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
近年來,隨著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強,以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化場所在年輕人中的熱度與日俱增,『博物館熱』持續昇溫,成為博物館在展覽展示上守正創新的源源動力。
經過多年的數字化探索,故宮博物院已經完成了90多萬件館藏文物的數字化,建立起龐大的數字故宮資源庫,超10萬件文物的高清影像已經向社會公布。
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班叡認為,新技術手段的應用、新辦館理念的產生,正在有效助力博物館所承載的文化傳承創新價值被更多公眾『看見』。
中國越來越多博物館注重數字化建設,創新辦館理念,加強網上資源供給,減輕線下參觀壓力,在網站、小程序等平臺辦起了雲上博物館、數字博物館,將線下展覽搬到線上展示,創新文物的展示傳播水平,實現了24小時不打烊的訪問,在滿足公眾便捷線上觀展的同時,推動著中華文明可知可感,讓公眾將歷史隨身攜帶,由此而來的新模式、新玩法層出不窮。
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動『智慧國博』建設。國博App(小程序)、智慧導覽系統的開發,讓『雲端國博』『國博雲展覽』『國博雲直播』成為常態產品。觀眾在雲端就能欣賞國博的豐富館藏和精品展覽,『零距離』領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中國考古博物館去年正式向公眾開放,展陳文物能夠通過互動智慧屏帶給觀眾沈浸式文物觀賞體驗。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裡,游客站在『AI照相機』前,只需拍一張照片,就能與古人『同框』。
乘坐成都地鐵與金沙遺址博物館聯名打造的博物館主題地鐵專列,乘客仿佛置身於移動文化驛站,隨時可以觀賞太陽神鳥、黃金面具等金沙文化遺產符號。
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新技術的加持讓文物變得活潑起來,歷史變得生動起來。
24歲的『上班族』李小敏是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曾參觀過20多個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她說:『文物互動觸摸屏成為博物館標配,拉近了與大眾的距離。只要滑動屏幕,就可以觸摸數字文物,進行互動,這比隔著玻璃看有感覺,畫面更立體,角度更全面。』
如今,『牽手』數字技術、圖像虛擬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珍貴文物活化展示進入新階段。公眾在場景還原、穿越時空中與古老的文化遺產親密接觸,沈浸式感悟厚重歷史。
在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內,一塊看似平平無奇的電子屏幕『招攬』了不少游客。輕點屏幕上的甲骨文選項,與之對應的動物形象便會亮起,並發出相應的叫聲。在聲光電技術的輔助下,原本晦澀抽象的甲骨文,瞬間與現實場景有了連接。
中國文字博物館綜合運用『虛擬場景+屏幕融合』技術,制作了多款交互式小游戲『玩轉漢字』,讓游客可以通過更輕松直觀的方式,了解甲骨文的構造原理,感知漢字的流變。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認為,數字技術的運用,為活化文物、活化歷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路徑。
曾經,囿於場地、技術、資金等因素,博物館大量文物藏品並非全部都能『出鏡』。如今,隨著博物館人的努力,在科技賦能下,館藏文物通過『數字身份』與越來越多海內外大眾見面,實現『館藏』變『館展』。
記者了解到,甘肅省博物館館藏文物8萬多件(套),通過數字化展示,文物的『出鏡率』得到大幅度提昇。該館利用大量數字資源成功打造文物數字化展覽,如『絲綢之路文明』數字化展覽,已赴俄羅斯、埃及、尼日利亞、蒙古國等地展出,累計參觀量近10萬人次。
科技賦能、理念創新,不僅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真正『活』起來和『火』起來,同時,又以新穎的方式,將這些文物所蘊含的深刻哲學思想、人文精神與寶貴價值理念傳遞到廣大公眾心中,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記者:張文靜、何問、童芳、史林靜、李文哲、黃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