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黃浦江邊,春日暖陽照射在百年歷史的楊樹浦電廠廢棄『灰倉』上;屋頂的太陽能光伏板不斷吸收熱能並轉化為電能,儲存在江邊的儲能『充電寶』中;旁邊,太陽花形狀的咖啡廳透出柔和燈光,為游人送上一杯『零碳』咖啡……一個濱江『綠肺』正示范運行。
新質生產力是綠色生產力。不斷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上海,正以傳統產業主動變『綠』、新興產業持續造『綠』、未來產業布局新『綠』的方式,加快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
傳統產業長出『綠』芽
走進寶鋼股份廠區,一個個被彩涂板裝飾的廠房坐落在生態園林與小橋流水間,孔雀、梅花鹿住在寶鋼獨有的『哨兵動物園』裡,充當著生態環境的『小哨兵』。
『綠色無廢城市鋼廠』實施方案的持續推進,讓『鋼鐵巨獸』逐步達到『廢氣超低排、廢水零排放、固廢不出廠』,實現鋼鐵生產與城市生態的高度融合。
從『綠色制造』到『制造綠色』,在新質生產力的探索中,科技創新始終發揮著主導作用。3月6日,國內首批量產供貨的低碳排放硅鋼系列產品在寶鋼股份硅鋼事業部下線,全流程極致降碳,此次試驗生產的產品較原常規路徑減碳超30%。
『根據我們的目標,到2025年具備減碳30%工藝技術能力,到205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運行中心副總經理兼碳中和辦公室副主任劉仕君表示,聚焦綠色制造,正大力推進極致能效、清潔能源、低碳冶金、智慧制造工作;通過生產更高強度、更高耐蝕、更高功效的鋼鐵產品,助力下游使用端實現減量化、長壽化和高效化。
在上海,傳統產業發『綠』芽的故事,比比皆是。走進歐冶鏈金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抓鋼機一刻不停正在堆廢鋼料;智能工廠系統聚焦廢鋼生產、倉儲、運輸等,用實時數據提昇智能化。從一個車間出發的歐冶鏈金,如今在金屬再生資源細分賽道上已位居全球前列,讓廢鋼不『廢』。
『用1噸廢鋼減少1.6噸的碳排放,中國目前廢鋼年產量接近2億噸,全部再利用就能減少3億餘噸的碳排放。』歐冶鏈金相關負責人說,未來還將不斷拓展,讓鋼鐵企業『多吃廢鋼、少吃鐵礦石』。
綠色工廠、節能設備、綠色產品評價標准……工業綠色發展的步伐加快;截至2023年底,上海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28.8萬輛,排名全球城市第一。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入,正在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新興產業風起『綠』湧
上海東南角,長江口與杭州灣的交匯之處,一座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已於2023年底正式啟動。作為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初期規劃年產商用儲能電池1萬臺,儲能規模近40吉瓦時。
同一片熱土上,一個虛擬電廠管理中心今年1月在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上海大膽嘗試,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快綠色低碳應用,探尋經濟快速發展之下如何兼顧低能耗之道。
萬物生長的綠色新興產業、銳意創新的能源轉型改革,從濱海一角能看見上海將綠色發展牢牢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如今,上海瞄准綠色賽道、精准發力產業,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低碳產業正『風起雲湧』。
看應用,清潔能源使用比重正不斷攀昇。2024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裡的一組數據頗具說服力——2023年,上海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新增光伏裝機94.6萬千瓦,新能源汽車推廣35.4萬輛。國家電網上海市電力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個人充電樁接電數突破50萬個。2023年1月至10月,上海市高效完成個人充電樁接電8.07萬個,個人充電樁充電量達到8.6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5.58%。
看集群,一批潛力園區正培育綠色低碳經濟動能。構建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打造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生態的嘉定氫能港;開展氫能在交通、能源、建築等領域綜合利用試點示范的臨港國際氫能谷;探索可再生能源替代應用,孵化新能源材料、二氧化碳資源化技術的上海化工區綠色低碳示范園;聚焦綠色海洋裝備和綠色交通產業的長興低碳創新產業園……上海正在集聚一大批綠色低碳產業的先進企業,低碳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並激發出集聚的化學效應。
看賽道,正在新興領域開疆拓土。一束束柔軟的碳纖維能合成比鋼鐵強度更高的材料,近日上海石化『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全部建成投產,預計可達2.4萬噸/年原絲、1.2萬噸/年大絲束碳纖維產能;一堆堆玉米、秸稈、樹枝等生物質廢棄物能制成親膚透氣的紡織面料,上海凱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紡織領域推出的生物基聚?胺纖維產品,與普通石油基紡織面料相比,功能觸感不減但碳排放大大降低。在上海,『化腐朽為神奇』的綠色科技產業的前沿故事不斷湧現。
未來產業『綠色可期』
『人造太陽』正在積蓄『洪荒之力』。
走進能量奇點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全球首臺由商業公司研發建設的全高溫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洪荒70』3月初剛剛完成總體安裝。
『高溫超導托卡馬克的尺寸小、成本低,商業化優勢明顯。接下來我們將進行調試運行,爭取盡快點亮等離子體。』能量奇點首席運營官葉雨明說,期待能通過工程驗證、產品迭代等,為高性價比獲取聚變能奠定關鍵科學和工程基礎,最終完成建設高溫超導聚變發電工程實驗堆,實現示范性聚變發電。
可控核聚變雖然研發難度大、短期還無法轉化,但在葉雨明看來,聚變研發具有重大戰略價值和巨大商業價值。『高溫超導托卡馬克是有望實現商業化的創新技術路線,現在的布局是為了明天的「搶跑」。』葉雨明說。
這臺『人造太陽』,其實是上海在未來能源布局的一個『集成』。絕大部分高溫超導帶材來自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鍵機械部件加工交給了上海電氣核電集團,裝置總體安裝由中核五公司承接,裝置的環境和輻射安全評估由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負責……共同打造出了『綠色可期』的未來能源產業鏈。
既要讓未來能源清潔高效,也要讓現有產業『綠色可循』。隨著『雙碳』理念深入人心,上海也嘗試為碳足跡做核查、定標識,實現可溯源。
如今,一個綠色的『小腳印』,悄悄地被印在了中國出口歐盟的部分機電產品上,打開手機掃一掃,就能實現產品碳足跡的可見、可溯、可認。3月20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聯合上海碳衡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加坡首次發布中國機電產品碳標識。
『看似只是一個「小標識」,但它以不同國家商協會間互促互認的創新方式,厘清產品碳足跡、合規披露產品碳信息、保障「雙碳」信息可溯源。這也是為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應企業綠色發展要求,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低碳轉型。』中國機電商會常務副會長鄭超說。
『含綠量』的顯著提昇,正在帶來經濟發展的『含金量』。此前,上海出臺《上海市瞄准新賽道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目標到2025年,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基本構成2個千億元、5個百億元、若乾個十億元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今年3月,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最新發布《上海市碳普惠減排項目方法學分布式光伏發電》等六個碳普惠方法學,精准量化每一名居民在用電、開車、坐地鐵等場景中的減碳數據。
從千億元計劃到微觀量化,有宏觀布局也有細處打磨,縱橫布局、全面發展的上海綠色低碳產業已風起遠航。
文字記者:王永前、周琳、王默玲、王辰陽
視頻記者:孫青
編輯:徐曼、張善臣、戚文娟、王化娟、任正來、侯幫興、鄔金夫
海報設計:馬發展
統籌:何雨欣、曹江濤